刘一闻:向先生致敬 与同道共勉
尊敬的陈佩秋社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同道、朋友们,大家下午好!
由上海市文联、普陀区人民政府、新民晚报为支持单位,普陀区文化局和海上印社联合主办的“海上风华——方去疾与韩天衡、陈茗屋、吴子建、刘一闻师生艺术展”今天开幕了,主办方要我代表去疾先生的几位弟子做个发言,这使我内心充满惶恐和激动之情。
我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初,以《新印谱》的创作机缘而结识去疾先生的。我的三位师兄中,茗屋和子建两位,早我十年时,已在上海市青年宫接受去疾先生的系统指导和训练了,那时他俩都是十来岁的孩子。天衡兄也早于六十年代在他当兵服役期间,经介堪先生介绍而认识了去疾老师。所以说,无论从年龄上还是资历上讲,他们都是我的老大哥,在创作上,他们更是我的学习榜样。
方去疾行书
韩天衡绘“兰花”
陈茗屋篆书五言联
吴子建楷书
刘一闻行书八言联
大家都知道,方去疾先生是当代著名的篆刻家和印学家,他独树一帜的鲜明艺术风格,不仅影响了当代印坛的篆刻创作,同时对我国明清流派艺术印章的梳理和研究,也具有引领之功。他是业界公认的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印坛领军人物之一。能够得到这样一位名师的训导和指点已属天赐,今天,能够将自己的习作,跟老师的作品陈列于一室,这在以往,也许只是一种梦想。
方去疾刻“七宝都尉”
在此,作为学生,尤其需要提一提的,是去疾先生对青年学子的殷殷教诲和热心培养之情。以我自己的经历和体会,说出来也许大家不信,在跟随去疾先生将近三十年的不断问学的漫长岁月里,我总是在批评声中长大的。准确地说,往日,面对我的习作,我几乎没有听到过一句称赞的话语——许多年过去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感受到这种严师之道的无比珍贵,这就是去疾先生的为人为艺之道,是学生辈的福分所在。我想,学生们的作品风格各异,又卓有建树,这是老师最大的成功!
韩天衡刻“味外心绪”
陈茗屋刻“放下便是”
吴子建刻“壮暮堂”
刘一闻刻“曲院风荷”
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之所以说它特别,是指这个展览形式的不一般构成。在方去疾先生诞辰95周年之际,我们在此地举办这么一个展览活动,一是为缅怀他老人家,同时也为检阅海上印坛的阵容所在。
方去疾隶书
各位同道,在我内心崇敬的长辈陈佩秋先生面前我当然不敢言老,但我毕竟也是一个年近七十岁的人了,因此,请允许我建言广大青年印人,为了担负起历史的重托,为了重振海派艺术的往日辉煌,让我们相互砥砺,共同携手!(以上为刘一闻先生开幕式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