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 论】再谈“回归匠心”
■王 宾
近日,笔者在《书法报》读到一篇名为《回归匠心》的文章,感觉立意很好,但文中有些论点阐述模糊,概念不清,其中有些观点笔者的理解也略有不同,故撰此文加以补充和说明。
一、观点相同加以补充说明之处
《回归匠心》一文的作者提出匠心优于匠气,笔者表示认同,但该作者对“匠心”和“匠气”这两个关键词语的阐释模糊,笔者在此略作补充,并加以详细说明。
(一)何为“匠”?
要想明白匠心与匠气的区别,首先要知道何谓“匠”。“匠”是会意字,从“匚”,盛放工具的筐器,从“斤”(斧)。外框“匚”意为可以装木工用具的方口箱子,其中的“斤”字代表斧头,因此在古代只有木工才称其为匠,“匠”字本义就是木工,亦称木匠,到后来,具有专门技术的人才统称为“匠”,《韩非子·定法》有云:“夫匠者,手巧也,而医者齐药。”“匠”字有三个基本含义,其一是指有手艺的人,如“匠人、木匠、画匠”等;其二有灵巧、巧妙之意,如“独具匠心”;其三是指具有某一方面熟练技能,但平庸板滞,缺乏独到之处,如“匠气”。
由于“匠”有三层不同的基本含义,其与不同的“后缀”搭配,含义必然有所不同,如“匠心”与“匠气”就是一对截然不同的词语。
(二)何为“匠心”?
张祜《题王右丞山水障》诗中有:“精华在笔端,咫尺匠心难。”此句中“匠心”正是我们要谈的匠心,犹言“造诣”,是指在文学艺术方面具有创造性的构思。该词来源于“宗匠”的引申义,宗匠是指造诣高深、为世人所宗仰的巨匠。与匠心有关的词语有“匠心独运、匠心独妙、独具匠心”等。从这些词的词义来看,大都是形容一个人心思敏捷、独具创新的褒义词。
(三)何为“匠气”?
谈及匠气,首先要说明气在书法领域的运用。气的批评标准始于南朝,根据不同书体以及多种书法风格之中气的不同,欣赏者即艺术接受者的审美经验、审美趣味都有所差异,常将气与其他词配合使用,从而更加明确艺术欣赏者对美感的倾向性。在形容书法之气时,我们一般将各种气大体分为两类:一类贬义,一类褒义。如王羲之书有“喜气”,徐浩书有“怒气”,李白书有“仙气”,颜真卿书有“严正之气”,欧阳询书有“英俊之气”,苏东坡书有“豪杰之气”,这些气皆为褒义之气。
贬义之气,刘熙载《艺概》中说得很明确:“凡论书气,以士气为上。若妇气、兵气、村气、市气、匠气、腐气、伧气、俳气、江湖气、门客气、酒肉气、蔬笋气,皆士之所弃也。”该句中,也提及“匠气”。匠气,是针对某种艺术创作上的感观效果的描述,即工匠们对工艺器具及楼宇建筑进行雕凿、堆砌等所显示出来的直观感受。“匠气”常被用来比喻诗词文章过于追求辞藻堆砌、精雕细刻,写字作画四平八稳、呆板刻意,这样一来便有失创作内容的生动和灵转。故“匠气”为士大夫所弃之气,学书切不可有匠气,有之则不免流俗。黄庭坚指出:“余尝言,士大夫处事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故匠心优于匠气。
二、观点不同之处
其一,《回归匠心》作者提出“技是艺的基础,无技之艺,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的观点。技术是做艺术必不可缺的基本条件之一,“技”是艺术语言,它只是表达艺术的手段方式,而并非艺术的基础。就书法艺术而言,其基础分为两个方面,从创作主体的角度来说,书法艺术的基础是一个人的品性、情操和学识修养;从创作客体以及书法本体的角度来看,它是以整个中国文化大背景为土壤和根基,其中包括哲学、宗教、伦理等。
其二,是该文作者提出:书法家需要先臻于技,才能游于艺。笔者认为技与艺二者不是先后关系,而应该是并列关系。艺既包括“技”,也包括创作主体的学识修养。无论何种艺术门类,其“技”从不熟练到熟练掌握是有时间跨度的,而一个人的学养、品格是需要穷极一生去追求的,如果等技术过关了再去追求艺术的层次,去追求学养、品格等,岂不是本末倒置?刘熙载认为书家不仅要书内求书,而且要书外求书,注重个人品性、情操和学识的修养。清张式《画谭》指出:“学书画当先修身,身修则心气和平,能应万物。未有心不和而能书画者。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不读书而能臻绝品者,未之见也。”作者“先臻于技,才能游于艺”的观点看似合理,实则舛误,中国书法如果这样发展下去,必将会出现更多的诸如“世界第一”“中国书法泰斗”“与王羲之齐名”等俗人,俗的根本不在于技法的不成熟,究其根本是学养和品格的缺失所致,这样看来,“技”与“学养”“品格”相较,孰重孰轻就不言而喻了。
书法通过笔墨表现心志,它以汉字为载体,借助丰富的笔法,变换出千姿百态的形象,体现出繁复纷呈的个性,因而书法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法的精熟。然而就书法而言,书法作者的学识修养和品格修为远远重要于技法,正如黄庭坚所言:“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回归匠心”的提出,正是对书坛存在浮躁的温馨提醒,看似简单的四个字,却一语中的,直戳当代书法人的要害,也给那些为了名与利而一味跟风者,以及学养品格缺失的所谓的书法作者们以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