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学王铎,王铎究竟学了谁

2018-06-20 16:39:34 来源: 点击:
        王铎说自己“独宗羲献”,沙孟海说王铎“一生吃着二王法帖,天分又高,功力又深…….在于明季,可说是书学界的中兴之主了”。

        其实不加分析的只言片语最是害人。权威的只言片语很容易被固化为概念,什么东西一旦固化为概念,就容易让人不加分析、不去思考,最是束缚思维。

        比如上面两句话,王铎说自己独宗羲献,这得分析他到底学了哪些人?

        沙孟海说一生吃着二王法帖,难道王铎只学二王不成?

        个人以为探讨王铎,不能从其大草入手,而应从其小字入手,从其早期作品开始。傅山说:“王觉斯四十年前,字极力造作”。傅山这样说,从一个侧面也说明王铎早期的作品严守古人法度。这类作品与其大草不同,没有太过强烈的个人面目,比较容易看出来路,看到他的学书路径是什么,这样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王铎。

        分析这类作品,可以回答三个问题:

一、王铎学了谁?这是说他的来路。

二、王铎的楷书、行书有什么特点?这是说他的个性特征。

三、王铎所谓的独宗羲献,如何去理解?这是说对今天学书有什么借鉴意义。

        先说头两个问题:

一、王铎的小字行书、楷书、行草书,都学了谁?

1、以圣教筑巢

2、以米元章为邻

3、以颜柳强筋壮骨

4、与古为徒

二、王铎小字的特征

重结构奇崛。

重笔力雄浑。

重古意苍茫。

        以上算是列个简单的提纲,下面跟着黑土详细去探讨:

        王铎在临古帖卷后跋,很有意思。说自己学书三十年,鲜遇知己,慨叹无伯牙钟子期。可见王铎在世即知自己与时风有距离

        王铎这幅小字确实有六朝人的气息 还是原色过瘾

        第一个问题,王铎早年都学了谁?

1、以圣教筑巢

        王铎从十三四岁开始学集王圣教序。历来倒在圣教门下的人不少。王铎早早就能写出来,确实可以说明天分。

        今天很多人都说不要过早追求自己的架构,我倒以为未必。历史上的成功者,他们都在很早就确立了自己的字形,即使到晚年,这个架构也是存在的,至少还能看到影子。

        这个基本架构就是他的看家本领。什么叫看家本领——写到一个极生僻的字时,靠谁来救命?这就是看家本领了。

        王铎体现的尤为明显,30多岁临圣教序已有个人面目,此后很多作品都带有圣教序风格,一直到晚年也是如此。即便后期加入米芾等人,其圣教序的特征仍在。

        最被人熟知的是临圣教序,不必再说。

        其49岁所书《自书书卷》,明显出自圣教。网上没有找到此帖图片,在此完整发出来吧!为了清晰度图片是片段拍摄对接的,希望大家满意。

        王铎手启,是其39岁所书,谨守法度,不消说来自圣教

2、与米芾为邻

        要说崇拜,王铎除了对大王以外,要对米芾最崇拜了。

        奇怪的是,流传下来的王铎墨迹,临米芾的,只有《琅华馆帖册》,拟山园帖中有部分刻帖是临米芾的。

        王铎的大字,处处带有米芾色彩,而很多小字,也是随处可见米芾的影子。

        王铎学米,结构上做了一些变化,笔法上则杂以王、颜、柳,绝非亦步亦趋步米芾后尘。

琅华馆帖册

3、以颜柳强筋健骨

        王铎对唐人相当重视,从颜真卿柳公权得益甚多。他的小字行书,很多都是圣教的外衣,揉合颜柳米三家。

        晚年的这件作品,甚至出现了欧体楷书:

        这是55岁所作的行书诗12首,带有明显的柳字特征。可惜网上图片太小,看着不过瘾。

        看俩局部:

        王铎中年的一些行书扇面,骨力铮铮,结构奇崛,融王颜柳米于一炉

        高清局部大图:

4.与古为邻。王铎除了学二王尤其以圣教奠基,学米学颜学柳,在此之外学的又多又杂,除了阁帖系列诸家,还非常重视再求古意深奥,所谓与古为邻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钟繇与章草。

        王铎小楷,主要学钟繇,结合柳公权,古奥深涩,非常耐人寻味。习惯了长短间架结构都一样的小楷,再看王铎小楷,会有点隔

        以下是拟山园帖中

        看看细节

        继续继续

        这是直接临钟繇的,王铎临钟繇小楷有墨迹也有刻帖

        这个北国石鼓歌,出版物印刷极差,幸亏找到了较好图片

        有时候王铎又把钟繇和唐楷结合起来,又有颜柳意,如下诗画合璧局部图

临钟繇

        蕊琼庐帖跋尾,又是一个姿态。有意思~

        王铎深究的还有章草,经常在题跋中作章草,有时候甚至行书卷后接章草。章草,实际上对王铎奇崛的大草,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第一个问题就说到这了——王铎当然是一辈子吃着阁帖,但是在阁帖以外,其实还有若干取法对象,不可不察

        梳理王铎行书楷书小字的学习路径,可以看出他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在他的大字中表现更,只不过因个人面目太过于强烈,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来路。

        王铎的第一个特征,重结构奇崛

        在用笔和结构之间,王铎显然是重结构的。也许他认为自己很早就解决了用笔问题,因此他明显更重视字的姿态,他的姿态体现为一个字——奇。

1、他经常化简为繁,把写法搞的很复杂,明明有简单的写法,偏偏挑复杂的写法。

2、体态上、章法上经常比米芾还夸张。这些在小字行书中都有体现,当然大字会更加有利于发挥。

3、多种字体经常在同一篇章中应用

        所以不要试图在王铎笔下去找宁静平和,找宁静平和到别人处寻,王铎这里是动感地带。

        王铎的第二个特征:重笔力雄健

        王铎的所谓学古,其实是杂以唐法,千万别以为他只学二王。他的笔力应是天性使然,称之天才不过分。启功所谓王侯笔力能扛鼎,那也不是随便忽悠的。这从他早年临圣教序就可看出。所以不要试图在他笔下去找精到精准。妄图在王铎笔下找到牵丝映带都和帖中一样,这个真没有。王铎有精到的本事,但是他不看重这些,也顾及不到这些。

        王铎的第三个特征:重古意苍茫。王铎所理解的古意,是质朴感,苍茫感,是大巧不工,是艰难深奥,他融合了很多颜真卿的特征。他学古是为我所用,体现的是现代(明代)意识。

        同样学王,王铎开拓了一个新的路径,这是他的意义。不要试图在他笔下去找江左风流,这不是王铎的表达。

        第三个问题,王铎的学习路径和书风对今天的学书者有哪些借鉴意义?

        第一,抛开王铎的大草不说,仅就其小字行书来讲,王铎丰富了学习右军的手段,开拓了另一条学习大王的路子。今天,学习右军行书的人,未必要直接去学习王铎行书,但不可以不看,更不可以不懂。他临的圣教序、兰亭序、题青阳山庄十首、行书诗十二首,重视结构、重视骨力、笔力雄健等特点,足可以为今天学右军借鉴。

        第二,王铎对高古的理解和孜孜追求值得借鉴。如对章草的涉猎,对钟繇的反复学习和改造。他的字也许不够含蓄,乏风韵,少静气,有时候也许有炫技的嫌疑,但是他的字绝不甜俗,不取媚,体现了独立人格与美学追求。

        第三,王铎既守法又不为法所囿。王铎根本无暇去苦思右军笔法,但他的字又处处有来历。以今天的眼观看,只能用天分太高来解释,同时也与王铎的时代风气密切相关。

        这是王铎的《手启》,39岁所书。处处在求变化,在制造不平衡,在解决矛盾。字里行间既有大王,又有米芾,甚至也有李邕意趣。

        下图是日本出版物《王铎行书识语》局部

说点个人看法:

        王铎在明清算是不错的,虽然远不是最牛的;如果比起之前的那些大师,王颜米苏赵董,王铎应该自己知道分量,他差的很远。

        日本人推崇的人物,不仅仅是王铎一个,还有一个当代的,他们其实都是一路:出奇,夺人眼球,但传统分量少。

        出奇是当代书法的一个出路,比拼传统,很难,只有出奇制胜,这无可指责。传统分量小,就易于模仿,易于拿来用,这也是现代书法常用的一个短平快的手法。

        日本人不傻,看重的正是这一点。

        出奇不难,但能在传统里出新,才是大师。

        颜真卿,米芾,苏轼,其实都是出奇制胜,但他们的字同时有很深厚的传统技法。

        王铎的字是很出奇,但和那些大师们比,传统韵味较差,看起来确实是有很多现代感,和很多当代书法有一共同点:字里行间都有一个很程式化的架子。

        总之,王铎能出名,时代使然,也是书法发展走势的一部分,好坏自有评说。不知各位看官是怎么看的,欢迎在群里讨论。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