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笔”不止是马良,还有王铎!

2017-06-28 09:32:14 来源:网络 点击:
 

        王铎(1592-1652),明末清初贰臣,好古博学,诗文书画皆有成就,尤以书法见长。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明末曾有“南董北王”之言,世称“神笔王铎”。而这“神笔“的称号有何渊源?

        传说王铎入阁拜相后,皇帝让他书写一匾额:天下太平。楷书巨匾挂上后,在一片赞扬声中,一个太监忽然发现“太”字少了一点,成了天下“大”平。众人抬头细审,果然是真。正待发问之时,但见王铎不慌不忙地手握颓笔,饱蘸浓墨,将笔向匾上掷去,不高不低,不歪不斜,恰好点在“大”字左下方,遒劲洒脱的一个“太”字,活灵活现地展示在众目睽睽之下。顿时一片喝彩,齐夸王铎神功。皇帝惊喜万状,脱口称赞道:“王爱卿真乃神笔也。”从此“神笔王铎”驰名天下。
 


 

        王铎在书法上最大的成就莫过于超迈雄奇的行草书。他的行草书不以势重,信笔挥洒,极具自然之态。王铎草法可从以下五方面论述。

一、湿 笔 法

        王铎对湿笔法运用相当娴熟。折笔涩行,使线质绵里藏针,温润丰满,万毫齐力,有扛鼎之势。多字相连,仍湿笔贯通,气息畅达。如“屋漏痕”,如“锥画沙”,如“虫食木”,如泉水涌动徐徐流走,似淌非淌,时迟时疾。
 


 

二、破笔、枯笔法

        王铎多用长锋兼毫,干湿笔法交替。对于长锋笔来说,使转重按,枯笔很容易形成破笔,锋毫难以聚拢。枯笔线质苍老泼辣,雄强奔放,若干柴烈火,勃勃然豪气十足,茫茫然似飞沙走石,观之恰似沙尘飞扬,飘乎若定,若危若安,若即若离,若隐若现,这种笔意能让人产生虚幻的感觉。枯笔更能显示功力,书家首先应具备娴熟的用笔技巧,纵横牵掣,钩环盘纡,运用自如,不失规矩;其次应有沉静的书写状态,这种状态来自于个人的修为、阅历、人生历练,不仅有充沛的创作激情,而且有平和淡定、从容不迫的良好心态。王铎作为一代大家,他做到了,从他笔墨语言、线条挥洒中均能体味到对真善美的诠释。
 


 

三、涨 墨 法

        “重若崩云,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孙过庭语)王铎行书条屏作品更为多见,有的达到了极致,几乎难识其字。涨墨的处理使作品产生分量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作品突显气势与活力,精神倍增,强化了视觉冲击力,改善目力疲劳,作品节奏得到了调整,韵律美增强,跌宕奇险生焉。
 


 

四、连 缀 法

        王铎盛年书作,老到自然,趋于成熟,因此更显游刃有余,收放自如,落笔不失法度,张扬更显功力。或大小错落,或左牵右掣,体势大多向右下行。有的端庄,有的倾斜;或上右下左,或上左下右取势;或扁如踏死蛤蟆,鞠躬屈腿,或长如荡舟之桨,力冲斗牛。看似一笔,气贯始终,仔细观察,字中时有新起笔画,但笔断意连。凡连缀之字,大多圆转较为常见,折笔偏少。此时的用笔切忌过于光滑,要稳住笔,把转折处交代清楚,保持疾徐有度,达到枯而不燥的墨韵效果。
 


 

五、对 比 法

        墨色对比最为常见,“将浓遂枯,带润方燥”(孙过庭语)。干湿调节也有不同。有微湿稍蘸墨;有较湿,多用点墨;有极湿用涨墨。有此几种变化,丰富了用墨而又平添了几分“音符”的变化,多了几分和谐,强化了整幅作品的气韵和墨分五色的层次变化。浓墨的效果是沉重、敦厚,所流露的飞白显得苍拙苦涩,有老树枯藤之感。淡墨的效果是墨饱色润,所流露的飞白显得虚灵生动,有秋山淡云之趣。王铎在运用干湿变化的同时,还运用宿墨,在水的添加上又表现出特有的浓淡变化的笔墨效果,看上去整幅作品苍苍茫茫,恰似连绵起伏之山峦,或劲松翠柏郁郁葱葱,或干藤枯枝风神超然,悬崖峭壁间有平台楼阁,空旷留白处有飞瀑倾泻,有诗意,有画境。王铎用书法线条意象赋形,用千姿百态的个体字构成了美妙的旋律,透射着华彩乐章。
 


 

        总之,王铎的草书下功夫最深、成就最高,他曾说:“凡作草书,须有登吾嵩山绝顶之意。”为臻此境,他博采诸家之长,熔“二王”、颜、柳、张旭、怀素、米芾、黄庭坚乃至张弼、祝允明的笔法于一炉,终于创造出“风樯阵马、笔走龙蛇”、气势非凡的草书新风。其成熟草书主要采用米芾以中锋为主、八面出锋的运笔法,在圆转中回锋转折,注意含蓄;同时又掺入折锋,以增劲健之势。提按顿挫变化较大,墨色由浓及淡到枯,层次丰富,呈现出奇肆的风骨。结体紧密,连笔较多,姿态欹侧,追求奇险,章法疏密相间,上下错落;同时又非字字相连,个个东倒西歪,整体布局于大小参差中见平衡、和谐。由于他有很深的正统书法根基,故草书虽狂而不粗野,虽奇而不怪诞;笔法纵敛适宜,刚柔相济;结构错落有致,正欹相生。吴昌硕说:“文安健笔蟠蛟螭,有明书法推第一。”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