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铎书法《枯兰复花赋》,百看不厌呐!
2016-06-16 09:41:06 来源:书法思考 点击:
王铎,似乎总是饱墨欲滴,一经着纸,便势如飘风地书写开来,最终的笔墨呈现纯属自然而然,使得黑白之间又分出许许多多不同层次的色阶。有浓方显淡,有枯方显润,从头至尾呈现出一种连绵之势,若大江之水顺势涌开,奔轶绝尘。
没错,这就是“笔神”王觉斯,一位争议于明末清初却在后世被“国际化”的书法大家。无论是伟岸遒劲的大楷、高古朴厚的小楷书,还是他那飞腾跳踯的行草书,在晚明书坛上都应说是一流的。今天我们带来王铎行草精品《枯兰复花赋》,咱们一边欣赏,一边解读。第一眼,就羡煞许多人:
怎么样?跳出二王阈限,不少思友似乎要惊叫出来。介绍下吧,《枯兰复花赋》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绫本,为草书杜律并乌丝栏行书《枯兰复花赋》合为一卷。第一段为草书,纵25.1厘米、横220.2厘米;第二段为行书,纵25.8厘米、横203.9厘米。
说说王铎的书法特色。他书法用笔出规入矩,张弛有度,却充满流转自如,力道千钧的力量。王铎擅长行草,笔法大气,劲健洒脱,淋漓痛快。思主说,王铎写的不是字,是舞蹈。
戴明皋说:“觉斯(王铎)殊快人意,魄力之大,非赵、董辈所能及也。”王铎书法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深受欢迎,他们把王铎列为第一流的书法家。提出了“后王(王铎)胜先王(王羲之)”的看法。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枯兰复花赋》前半部分。整体感觉婉转盘旋、腾挪跌宕,一下子就能吸引住观者的眼球,令观者不由自主地发出啧啧赞叹。此草书杜律是王铎于顺治三年为其弟仲和所作。这一年王铎55岁。关于王铎草书,清康有为曾言:“笔鼓宕而势峻密。”就笔法方面言之,王铎可谓是一位驾驭毫颖的高手,提按、顿挫、使转,运用随意裕如。常人要想运用如此笔法写出气势磅礴的大作品,恐怕很难。
王铎的成功就是将“二王”一路笔法做了各方面的调整,使线条苍劲刚毅而富有弹性,有“锥画沙”、“印印泥”之妙。譬如此卷中“蝉声”二字,通过提按以及运笔的疾迟控制,使其最终形态显得骨气洞达、风神潇洒。
从上面这页,不能感受到王铎的墨法之妙。王铎在墨法方面的尝试也是超越常人的。在他的作品中,笔法与墨法是不易分开言说的:墨法往往要通过笔法的辅佐来彰显,而笔法也要通过墨法的大胆运用而显丰富——这种思维的转换对学书者而言是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的。在当今书坛,“二王”书风流行,而很多书家把“二王”书风写得太精致、太小气。还有些人创作巨幅作品也同样运用写小字的方法来进行,难免束缚太深。很多人只是表面上把“二王”书风做简单的放大处理,最终难得大气象。王铎对“二王”的创新实践值得我们借鉴。
王铎书法带给欣赏者的审美感受是多层次的。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表现方式相比较,书法运用黑、白两色来进行创作,显得有些单调。然而,也正由于这纯粹的色彩构成使其成为经典。王铎的睿智,同时也表现在对黑白色阶的布排技巧方面。他把水墨玩得如此彻底、如此成功!以此卷为例,“蝉声集古”四字“润含春雨”,“寺鸟影渡寒”五字则“干裂秋风”。
王铎对草书的突破还表现在其独特的空间处理上。他的空间意识很强烈。我们甚至可以说,王铎的草书作品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动感的丰富多元的空间模式。在这动感的背后又蕴涵丰富的内涵——这就是美,这就是王铎草书的魅力所在。相信,这也是很多思友喜欢王铎的原因。
启示 随着王铎书法的价值得到重新挖掘,越来越多的书家开始效法王铎书风。他们认为王铎书法有着一种无法言说的魔力,能够带给人强烈的视觉享受和心灵震撼,让人忍不住提笔模仿。同时,也有很多书法理论家看到一种危机。他们认为对王铎书法趋之若鹜,将会使书坛呈现千人一面的状况。双方站在特定的立场上言说,各有道理。然而,很多人却忽视了学习王铎的另一种方式、途径,那就是学习王铎书法的内在意义,学习王铎的学书精神以及学习方法。这些比效法“形而下”的技巧或许更有价值。学习书法与做学问一样。一个在书法或学术上达到一定高度的人,是不能天天只依靠自己业已积累的“老本儿”来维系艺术旅程的,兴也勃焉,衰也忽焉,到头来万事皆空。就此而言,王铎“一日临帖,一日应索请”的做法是明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