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绍基书法大观

2018-06-08 11:56:48 来源: 点击:

        何绍基,字子贞,号东洲居士,湖南道县人,晚清著名学者、书法家、诗人,其家族四代均是当时名重一时的书家。他幼承家学,年少成名;他博学多才,勤奋刻苦;宦游之余,亦醉心金石书画收藏,他在诗文、考据、鉴藏等方面均取得一定成就,且名噪一时。何绍基一生中以书法最为人称道,楷、行、隶、篆四种书体皆擅长,并在晚年打破四体限制,熔铸古今,形成独特的风格,书法修养如此之全面、精深,被誉为“有清二百年以来第一人”,曾国藩更是评价其“字必传千古无疑”。

        湖南省博物馆作为全国收藏何绍基作品数量最多、时间跨度最长、品类最齐全的博物馆,在推广何绍基的书法成就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次展览汇集来自湖南省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等国内9家博物馆所藏何绍基书法精品及重要相关藏品共计153件(套)。展览以物观人,真实还原一位书法大师的艺术人生,从何绍基其人、其书两大方面进行诠释,以期为大家勾勒出一个更立体、丰富的何绍基形象。

        展览第一部分“书虽一艺,与性道通”从“家学渊源”、“真名士”、“雅好金石”、“宋诗派中坚”、“文人余兴”五个方面勾勒出何绍基独特的精神面貌,从而揭示其独特书风形成的基础。第二部分则分类展示何绍基在楷书、行书、隶书、篆书四个方面的艺术成就,尤其是早年作品的展出,能够还原出其完整的书法训练历程。

        作为晚清著名的书法大师,何绍基用他一生的书法实践告诉了我们应该怎样练习书法,他独特的书风又引发我们去思考书法究竟是什么。故我们举办此次展览,不仅是为了展示何绍基的书法成就,实则是想通过全面、深刻地还原何绍基的世界来开启一个学会欣赏书法的有益模式,从而让大家真正了解、看懂何绍基,并由此寻觅书法的真谛。

第一部分 “书虽一艺,与性、道通”

        何绍基,历经清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切身感受了清王朝的衰落与社会变革的动荡。他生在清贫儒业之家,却长在高官大第之府,父亲何凌汉既是重臣亦是宿儒,为人、治学、从政、习书各方面都成为何绍基的示范。而何绍基亦不负众望,成为了一名正直而深具使命感的学政官,并曾三次典试,选拔贤人无数,蜚声宇内。而其宦游之余,潜心学问、诗词,醉心金石书画收藏,坚持书法临池。有清一代,各方面修养如此之深、造诣如此之高者凤毛麟角。  何绍基认为『书虽一艺,与性、道通』,他丰富的经历,包括家世、交游、 学问、嗜好及诗书画印各方面的修养,构建了他独特的精神面貌,继而成为其创造独特书风的深厚基础。

1、家学渊源

        何绍基出生在湖南道州东门一个世代书香家庭。先世于宋朝时自山东青州南渡,儒业相继,入清以来祖上皆为秀才,耕读传家。其父何凌汉于困苦中谋自强,勤奋学习,35岁高中探花,改变了何氏家族的命运,三代以其为贵。何绍基8岁时举家入都,开始接受家学,父亲告诫"不许出书屋",他亦谨承家训,发愤读书,"惟书爱最真,坐卧不离手"。何凌汉一生多次担任学政,友朋皆宿儒,门生遍天下。在他言传身教之下,何绍基兄弟四人无一不善书,被称为"何氏四杰",而其孙何维朴亦继承家学,又工写山水。这种一门数代,皆饮书誉的盛象,在历史上并不多见。

清拓何绍基书何凌汉神道碑

何凌汉行书褚遂良《枯树赋》节选轴

何凌汉写《东方朔赞》册页

何绍业行书轴

何绍业山水轴

何绍祺行书“读书此墨”七言联

何绍祺楷书“雨外琴中”八言联

何绍京临兰亭叙横披

四集册

何维朴行书字屏

2、"真名士"

        何绍基自37岁登进士第至57岁从四川学政任上被罢,20年间淡泊名利、刚直不阿,被士民称赞“是真名士”。48岁在国史馆任史馆提调时,曾建言史馆总裁穆彰阿为三品以下大臣作传,遭拒,当日即愤然辞官。55岁简放四川学政的任上,他不仅视学各地、督学有功,使四川僻壤“文教蔚兴”,还关心民生、严劾贪官,终因得罪权贵而被罢官。   
        他正直澹泊的襟怀与唐代的忠臣颜真卿有几份相似,故他亦十分推崇颜书,他曾说“鲁公为人刚劲不阿,观其书,如观其人。吾爱其书格之高,实仪其立身之峻。”在他辞官后,仍心系时事,任教书院,以期为政府振兴培养人才。

何绍基楷书册(贡院清白堂)

何绍基信札

何绍基课卷批语册

何绍基信札

3、雅好金石

        自明末以来,文人访碑、藏碑,鉴藏青铜器、印章、瓦当、权量等古物的风气日盛,而考据之学亦兴起。何绍基在这股潮流中亦乐此不疲,踏遍大山荒野去访碑,广泛搜集汉印,朋友之间相互订正铭文。他在金石鉴藏、考据上所花的功夫,使其开拓了眼界,也为其书法的精进提供了深厚的基础。

何绍基金石题跋卷

收藏古玺一组

何绍基诗稿横披

4、宋诗派中坚

        清代乾嘉以来汉学考据学风盛行,与之相应在诗歌领域也产生了新的流派,即宋诗派。该诗派以杜甫、韩愈、苏轼、黄庭坚为宗,合学人、诗人之诗二而为一,表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趣味。何绍基自十三岁即有诗稿存世,遍读杜、韩、苏、黄等名家诗作,并学习苏轼等人质朴淡然的风格进行创作,以学问、金石考证等入诗,为宋诗派的重要人物。作品集有《东洲草堂诗钞》《东洲草堂文钞》《使闽草》《使黔草》《使粤草》《峨眉瓦屋游草》《惜道味斋诗钞》《金陵杂咏》等。

何绍基行书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节选轴

何绍基隶书韩愈《进学解》语横披

何绍基行书苏轼《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之蓼屿》轴

何绍基行书苏轼《跋韩退之送李愿序》屏

何绍基行书苏轼《答杨君素三首》节选轴

何绍基行书黄庭坚《题伯时画揩痒虎》轴

何绍基行书黄庭坚《题摹燕郭尚父图》轴

东洲草堂诗钞二十七卷

何绍基诗文草书手稿册

何绍基诗稿手卷

何绍基自书诗卷《金陵杂述四十绝句》

何绍基行书《金陵杂述四十绝句》二十句屏

何绍基晚岁诗稿册

5、文人余兴

        何绍基出身名门,宦游多年,来往者非名流即时俊,既有经世致用的思想家,如魏源、龚自珍、林则徐,亦有著名文人、学者、大藏家,如阮元、包世臣、程恩泽、张祥和等。在他的文人生活中,友朋间互相品鉴书画、诗文唱和,富于情趣。何绍基作为书法家的一面广为人知,而其作为文人,雅致生活的其他方面却少为人关注。何绍基绘画的水平、鉴画眼力的高低将在此章节得到呈现。

西溪别业卷

王宸仿黄鹤老樵紫芝山房图轴

何绍基墨兰扇面立轴

第二部分 "真草篆隶只一事"

        在清代书法家中,何绍基无论在作品传世的数量、作品风格表现的丰富性、书法才能的全面与精到等方面都超越了他人。 他以“横平竖直”中锋用笔为绳,刻苦训练,甚至采用猿臂法这一艰难的手法磨砺线条功夫。而在对书法史的认识上,亦不断上溯,从汉魏唐碑、周秦篆籀中吸取养分,最终在六十岁左右打通了楷、行、篆、隶四体的限制,融汇一体,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尤其在行书上取得了公认的成就,一扫清初馆阁体的姿媚,将“生、拙、奇、崛”的书法美学发扬光大,而其在篆隶书风上的大胆开拓也给人以启迪,“遂开光、宣以来书派”,清末民国以来书坛重要人物如谭延闿兄弟、曾熙、李瑞清等皆深受其影响。

1、楷法精详——楷书

        何绍基练习书法最开始是在父亲的指导下临欧体楷书,27岁在济南随侍父亲四处访碑问帖的过程中,偶得魏碑《张黑女墓志》宋拓孤本,欣喜若狂,三年中无日不研读。后长期临写颜书,壮年所做的小楷和榜书都具有浓厚的颜字风格:小楷点画精微,一丝不苟;榜书则气势雄浑,震撼人心。这一时期作品尽显中和之美。年近50时,何绍基开始取法欧阳通的《道因碑》,吸收了小欧行笔的险峻,整体风格也走向奇崛。

何绍基楷书墓志铭

何绍基楷书“四面一庭”七言联

何绍基楷书“读书延年”横幅

何绍基行楷“典册紫芝”八言联

何绍基写黄庭内景玉经

何绍基楷书陶渊明诗扇面

何绍基楷书杜甫诗三首横披

2、出奇生妙——行书

        何绍基行书向为世人称道,其学书涉古面广,三、四十岁就已确立了自己的风格,朴实而文气十足,至五、六十岁间或有一变,特别是六十岁全力学习汉碑以后,行书有了较大的变化,变得更为奇崛矫健,轻重燥润的笔墨对比也愈来愈大。 何绍基晚年作品体现了其纵放雄奇的情兴寄托。他将圆浑饱满的颜书、俊爽锋利的欧书及古朴雄浑的魏碑自然融合于笔底,故能出奇生妙。

何绍基行书扇面

何绍基行书陶渊明诗三首屏

何绍基行书高启《陪临川公游天池诗》屏

何绍基行书横披

何绍基行书“澹香书屋”横披

何绍基行书横披

何绍基行书苏轼《答程全父推官六首(之三)》节选横披

何绍基行书“茂林流水”七言联

何绍基行书“山春兰气”八言联

何绍基行书“如写若纳”八言联

何绍基行书“秋壑春岩”八言联

何绍基行书黄庭坚书论

何绍基行书轴

何绍基行书萧衍书论镜片

何绍基行书孙承泽《黄大痴天台石壁图》屏

何绍基行书孙承泽《销夏记》节选屏

何绍基行书卷

何绍基临苏书《石恪画维摩颂》横披

3、遗貌取神——隶书

        何绍基六十岁以后沉迷于篆隶,其孙何维朴说他:"年六十,在济南泺源书院,始专习八分书。东京诸碑,次第临写,自立课程。庚申归湘,主讲城南,隶课仍无间断。"他 遍临汉碑,曾临习张迁碑、礼器碑多达百余通。杨守敬评价说:"论者谓子贞书纯以天分为事,不知其勤笔若此。"他的隶书用笔空灵,看似不经意,实为一丝不苟,最终将各种汉碑融为一体,形成了古朴优雅的书风,大气磅礴处,非常人能望其项背。

何绍基华山碑册

何绍基樊敏碑册

何绍基临张迁碑册

何绍基临礼器册

何绍基隶书“驾言游好”五言联

何绍基隶书“小影珠吟馆”横幅

何绍基隶书《郑子真宅舍残碑》节录横披

何绍基隶书横披

何绍基隶书《南安长王君平乡道碑》节选屏

4、草情篆韵——篆书

        何绍基篆书出自周秦籀篆,《秦诏版》、《石鼓文》及三代鼎铭皆为他所好,广泛临习。其篆书极重气韵,不以分布为工,而以挺拔隽逸见长。他的篆书不类邓石如、赵之谦等清人之篆的光滑秀媚,于笔画牵引中有微妙的起伏变化,笔意苍老,与其纵放的行书神韵一致。这一反流俗的笔法或许正是何绍基的创新之处,相比同时代的书家,其艺术观点可谓超前。

何绍基杂书字册何绍基篆书庾信《镜赋》节选屏

何绍基篆书庾信《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序》节选屏

何绍基篆书梁孝元帝《金楼子》节选屏

何绍基铜鼎文屏

何绍基题“墨飴”横披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