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世宝贝都被乾隆玩坏了,北宋汝窑大观(三)

2016-06-18 14:33:04 来源: 点击:
 
北宋汝窑 青瓷莲花式温碗
十一世纪后半期——十二世纪早期
        高10.1-10.5公分口径15.9-16.2公分 足径8.1公分   俯看型如十曲花瓣,口微侈,下接上丰下敛的器腹,立於圈足上,若一朵正在绽放的莲花。整器满釉,仅见外底芝麻钉痕五枚,露香灰色胎土。粉青釉色内外一致匀润,口沿薄釉处见淡淡的粉红光,釉面密布细碎开片纹,造型静谧典雅,为陶瓷工艺尽善尽美的代表作。 
        【注释】温碗、注(执壶)及高足台盏时常成套出现,温碗径略大於执壶,因为盛热水用以温酒而得名。有关注碗的记录,文献上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四十,记录北宋汴京〈会仙酒楼〉提供客人的饮酒器皿:「大抵都人风俗奢侈,度量稍宽,凡酒站中,不问何人,止两人对坐饮酒,亦须用注碗一副,盘盏两副,碗菜楪各五片,水菜碗三五双。」孟元老的记述除了道出温碗、注及高足台盏在北宋时期的流行,并说明注子和温碗并成为注碗,而带托的盏似为必备品的事实。
 

 
 
北宋汝窑青瓷「丙蔡」碟
    十一世纪后半期——十二世纪早期
        高1.5公分 口径10.9公分足径8.2公分    院藏汝窑「丙蔡款碟」,碟口径10.9公分,深1.2公分,平底无足,器外有支钉痕三枚,开片线纹呈黑色,底刻「丙」、「蔡」二字。如果将「丙」字及「蔡」字置於显微像机下来看,「丙」字的琢工浅,线条中尚见琢磨后,剩余釉面的痕迹。而「蔡」字刻於盘底中央,「笔道」平直劲瘦,略有隶意,带有琢味。「蔡」字线条的刀法切入深及胎面,在显微镜下,见胎表气泡被切破的坑洞表面。
        而此「丙」字的琢工亦类似其他汝瓷的「丙」刻款,在此亦可推测「丙蔡款小蝶」的「丙」字亦皆为乾隆时期所刻。


 

 

 
北宋汝窑青瓷「奉華」碟
十一世纪后半期——十二世纪早期
        高1.9-2.1公分口径12.8公分 足径10.1公分    底刻「奉華」两字铭款。此碟圆口、浅弧形壁、平底无足。相似的标本,亦见於宝丰县清凉寺汝窑窑址。口沿嵌一铜扣,底部留存三枚细小的支钉痕,中心刻「奉華」两字铭款,刻痕内填跦红,为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中,三件后题有「奉華」铭款的作品之一。从刻铭本身的刻题书风看来,此品之「奉華」铭与同样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其他两件不同。
        【注释】「奉華」铭的含意,与南宋高宗时期的刘贵妃关系密切,为刘贵妃私人的印记。奉華堂,是宋宫室中德寿宫的配殿,也是南宋高宗时期刘贵妃居所的典故来源。
 

 

 
 
北宋汝窑青瓷盘
十一世纪后半期——十二世纪早期
        高3.9公分 口径14.8公分足径11公分    底刻清高宗乾隆皇帝御制诗(1789):「甲字明镌器底心,抚之薛暴手中侵,笑似假借为说项,古已有然何况今。」乾隆巳酉御题。钤印一「古香」。中心刻篆书「甲」字。
 

 

 
 
北宋汝窑青瓷圆洗
    十一世纪后半期——十二世纪早期
        高3.5公分 口径12.9公分 足径9公分    底刻清高宗乾隆皇帝御制诗(1779):「赵宋青窑建汝州,传闻玛瑙末为釉,而今景德无斯法,亦自出蓝宝色浮。」乾隆丙申春御题。钤印一:「朗润」。
 

 

 

 

 
        《燔功彰色》册和《埏埴流光》册为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的两本瓷器图册。在图册中分别画出两件北宋汝窑,《燔功彰色》册画的是「宋汝窑碟」和「宋汝窑舟形笔洗」。而收录在《埏埴流光》册中的则是「宋汝窑磬口洗」和「宋汝窑舟形笔洗」。对照传世品,不难发现图册以实物入画的创作方式。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