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音】苏轼“私生子”书法之妙 | 韩立平

2017-12-28 10:26:46 来源: 点击:

孙觌《平江帖》

        苏轼的“私生子”问题,现存文献材料并不复杂,然学界专家似多以名人逸闻视之,不值一辨,故至今亦未见有分量的专论。《文汇报》2017年12月8日《笔会》副刊登载了秦凌先生的《苏轼身后的“儿子”问题》,以三千字左右的篇幅对之追本溯源,拨开迷雾,文章论证有力,于东坡甚有功焉。然而文中部分文献的引用存有罅漏,故笔者略作辨正以为献芹。

        秦先生梳理了明清以来学者的考辨,有蒋一葵、冯梦祯、王士禛、赵翼等。秦先生误将冯梦祯的名字写成“梦禛”,可能是将其与王士禛混淆了。王士禛本名士禛,因避雍正讳,改名士正,后乾隆又赐名士祯。明人冯梦祯(1548—1605)之名一直是梦祯,并未有如此的遭际。针对王士禛等人关于孙觌为苏轼出子的辩驳,秦先生替冯梦祯辩诬,认为后人都误解了冯梦祯,说“冯梦禛(应为“祯”)在《跋孙觌尚书尺牍》中辨明此事”,并引文献如下:

        阳羡孙老得东坡弃婢而生尚书,实坡公遗体。予跋《鸿庆集》,既辩之矣,顷又考得一事。坡往阳羡,憇村舍,见一童子颇聪慧,出对句云:“衡门稚子璠玙器。”童子应声曰:“翰苑仙人锦绣肠。”坡喜之。童子即觌也。然则遗体之说,益知其妄矣。   

        初读此材料,似乎冯梦祯有过一番考辨,“知其妄”。然而这段文字其实出自王士禛《香祖笔记》,文中“予跋《鸿庆集》”的“予”是王士禛而非冯梦祯。王士禛《居易录》为《鸿庆集》所作跋文中,已对孙觌为出子说作了辨正:“予按:仲益非君子,且尔时梁师成亦自诡坡公遗体,公安得有如许既娠之婢而嫁之?又安得皆佥人夤缘附托?适足以辱公耳。”现在“又考得一事”,于是“益知其妄”。王士禛先后两次驳斥冯梦祯,所以赵翼《陔余丛考》谓“王阮亭则力辨之”。

        至于秦先生所谓的冯梦祯《跋孙觌尚书尺牍》,原文标题为《跋孙尚书仲益尺牍七条》,原文如下:

        尝过震泽僧寺,见有孙尚书觌仲益手牍数条石刻,大似大苏公书,因徘徊其下久之。今用卿所示手牍七条,与石刻书法无二,杂之书帖中,不能辨也。帖中语及东坡先生者一,而与德固者半。其自守之正,为人之厚,仿佛可见,不独尺牍之工、书法之妙也。首二帖多战笔,似晚年书。闻之毗陵人士,尚书实大苏公遗体,孙老得苏公弃婢而生尚书,畏时禁不能自明,而详其颠末于家乘,则尚书书法其渊源盖有自矣。(《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64册影印明万历四十四年刻本,第443页)

        此跋又收入黄宗羲编《明文海》卷三〇六。冯梦祯《快雪堂集》至今未有整理本,笔者据影印明刻本标点如上,容或有误。从这篇秦先生未曾寓目的跋文来看,冯梦祯的确是一位“出子说”的坚实拥趸了。

        冯梦祯对孙觌的道德与书法不吝赞美之辞,从他第一次在震泽僧寺目睹孙觌石刻起,就“徘徊久之”,欲罢不能了。南宋初年崇尚元祐学术,“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羮”,书法上也追步苏、黄遗风,如赵令畤、汪藻、李纲、杨无咎等人,孙觌是其中最能得苏字神韵者。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平江帖》(见左图),在苏字的基础上,加入黄字的欹侧与开张,可谓善学前人。孙觌在南宋属主和派,颇有劣迹,被后人视为“立身一败,诟辱千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而冯梦祯对孙觌的赞扬,似乎把一般历史评价完全抛诸脑后,难道书法的魅力真有如此强大?冯梦祯以肯定语气转述毗陵人士的传言,一旦“出子说”得以确证,那么孙觌书法之妙就“渊源盖有自”,得乃父之风。但冯梦祯似乎忘了苏轼曾说过:“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以及“古之论书者,兼论其生平,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对于驸马都尉李玮花五百千购得王夷甫帖,苏轼极为不屑,视夷甫为“吾之所耻”,并将这些愤语写成书迹送与友人,赌气似的嘱咐他,一定要等别人出到五百千以上才能卖,哪怕等上五百年(《书赠宗人熔》)。苏轼若泉下有知,孙觌学他的字会作何感想?而冯梦祯如此酷嗜苏字,却于书法赏评上丝毫不受苏轼影响,这位“真实居士”着实令人琢磨。换一个角度看,作为藏有《快雪时晴帖》《江山雪霁图》的鉴藏大家,冯梦祯给友人藏品作题跋时,不免也会说一点违心话,总不能学苏内翰那样:尔之所藏,吾之所耻。

        要之,对于孙觌为苏轼出子这一传闻,冯梦祯绝对是“煽风点火”者,后来王士禛的批驳很有必要。秦先生说冯、王之间“看法并没有不同”,乃是误引材料所致。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