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寒食帖》--苏轼《黄州寒食帖》浅析

2016-05-19 11:57:58 来源: 点击:
 
时间过得很快,时间也很短暂。憧憧往来,然而世间的一切,在《寒食帖》里,都显得如此的不起眼。
自从我来到黄州,已是第三个寒食节。每年的这个时候,我都好惋惜春天将要过去。可是春天依旧过去了,容不得我如何惋惜。
以前只是从文字上读到过这个人的作品,了解过一些有关“乌台诗案”的始末,也知道这件事对他意味着什么。但当我看到他的笔记,看到这篇《寒食帖》,看到帖子下面的火烧痕迹和水迹,以及一篇又一篇长长的题跋时,心中有着一种无法诉说的怜惜与爱慕之情。除了王阳明历经大难,还能保持那份豁达以外,似乎没有哪个文人能做到他这样?达到他这种境界!
说到因言获罪,我想起了洪亮吉。清仁宗亲政以后,为广开言路,洪亮吉冒死上书,指责仁宗为政,没有扭转和珅以来的腐败局面,说他应先效法他爷爷世宗皇帝,而后效法他太爷爷圣祖皇帝。言外之意就是他比不上他的祖辈。仁宗大怒,最后把他发配到边疆。几年以后,京城大旱,仁宗自省,为洪亮吉事下罪己诏,并重新启用洪亮吉。洪亮吉拒绝之后,从此游山玩水,踏遍了清朝疆域,写下了诸多见闻著作。
洪亮吉和他都有着共同的性情。或许这也是文人的性情。在面对生死的时候,他写下了绝命诗。但最后,他还是死里逃生,来到了黄州。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相对于他前半生和后半生的人生遭际,在黄州的几年,或许是他一生中最快乐、最平静的时光,取得文学成就最高的时光。在当地父老的帮助下,他盖起了一座名为“东坡雪堂”的书屋,并自号“东坡”,《念奴娇》、《浪淘沙》、《赤壁赋》都是在这段时间内所写。
就这样,他在这里一待就是三年。这年春江水漫,大雨似乎就要冲垮家门,小屋仿佛江中的一页舟楫。屋外是冷雨,桌子上是冷食,破破烂烂的灶台内烧着潮湿的芦苇。看到乌鸦衔着坟墓间烧剩的纸,才知道今天是寒食节。君王的门重重深锁,想回去祭奠逝去的父母也在万里之外。尽忠不成,尽孝不能。人生就此找不到出路。他想起了阮籍“穷途而哭”的故事。却发现内心早已心如死灰,连片刻的余情都不曾有,有的只是一片死寂,一片吹不起的死灰。
题外话:
写下这篇墨迹之后的若干年,他被贬到了琼州,也就是现在的海南省。他的好友黄庭坚看到了他的这篇墨迹,便在后面写下了跋文。
几年之后,他去世了,黄庭坚来到了鄂城樊山游玩,在松风阁休息时,黄庭坚想起了他,于是动笔写下了著名的《松风阁诗》,写下了失去朋友的孤独和感伤,也写下了中国文人的心灵之交。






《寒食帖》局部(宣纸水墨复制)书法艺术网出品


 
旷世神品
【名称】《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
【年代】北宋
【文物原属】原属圆明园收藏
【文物现状】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规格材质】书法帖,长卷,纸本,纵:34厘米,横:119.5厘米。
《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历代鉴赏家均对《寒食帖》推崇备至,称道这是一篇旷世神品。南宋初年,张浩的侄孙张演在诗稿后另纸题跋中说:“老仙(指苏轼)文笔高妙,灿若霄汉、云霞之丽,山各(指黄庭坚)又发扬蹈历之,可谓绝代之珍矣”。自此,《黄州寒食二首》诗稿被称之为“帖”。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则在帖后题曰:“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清代将《寒食帖》收回内府,并列入《三希堂帖》。乾隆十三年(1748年)四月初八日,乾隆帝亲自题跋于帖后“东坡书豪宕秀逸,为颜、杨后一人。此卷乃谪黄州日所书,后有山谷跋,倾倒至极,所谓无意于佳乃佳……”为彰往事,又特书“雪堂余韵”四字于卷首。
《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
因为有诸家的称赏赞誉,世人遂将《寒食帖》与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稿》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或单称《寒食帖》为“天下第三行书。”还有人将“天下三大行书”作对比说:《兰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风格,《祭侄帖》是至哲贤达的风格,《寒食帖》是学士才子的风格。它们先后媲美,各领风骚,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书法史上行书的三块里程碑。
此卷同治年间(1862~1874 )为广东人冯氏收藏,遭遇火灾,所以下端留下火灼痕迹。一九二二年为日本收藏家菊池惺堂收藏,约一九四九年归台北收藏家,一九八七年由台北故宫博物院购回。
到了近代,《寒食帖》的命运多舛。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寒食帖》险遭焚毁,旋即流落民间,为冯展云所得,冯死后为盛伯羲密藏,盛死后被完颜朴孙购得,曾于1917年在北京书画展览会上展出过,受到书画收藏界的密切关注。1918年转传到颜韵伯手中。当年12月19日为苏轼生日,颜韵伯作跋记录此事本末。1922年,颜韵伯游览日本东京时,将《寒食帖》高价出售给日本收藏家菊池惺堂。1923年9月,日本东京大地震,菊池家遭灾,所藏古代名人字画几乎被毁一空,当时,菊池惺堂冒着生命危险,从烈火中将《寒食帖》抢救出来,一时传为佳话。震灾之后,菊池惺堂将《寒食帖》寄藏于友人内藤虎斋中年年有余。1924年4月,内藤虎应菊池惺堂之请,作跋以记《寒食帖》从中国辗转递藏至日本之大概情形。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东京屡遭美国空军轰炸,《寒食帖》幸而无恙。
《寒食帖》流失海外,一直使华夏子孙耿耿于怀。第二次世界大战刚一结束,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世杰私嘱友人在日本访觅《寒食帖》,当知下落后,即以重金购回,并题跋于帖后,略述其流失日本以及从日本回归中国的大致过程,千年国宝赖王世杰先生之力回归祖国,至今仍珍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十数年后,在台北的一次书画展中展出了一幅长达7.3米的《寒食帖》卷轴复制品,轰动一时,见者无不称奇。据说此种复制品只有10件,大部分被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国家博物馆珍藏,有两件则下落不明。1975年前后,日本友人著名的“东坡迷”山上次郎花巨资买下了台北展厅中的最后一幅复制品。1985年11月2日,山上次郎率日本“东坡参观访问团”来到黄州东坡赤壁,出于对苏轼的景仰,也出于对东坡赤壁的钟情,山上次郎慨然将其高价购到的最后一幅《寒食帖》卷轴复制品捐赠给东坡赤壁管理处,这幅复制作品因而成为在中国大陆的唯一珍品。1995年,又经山上次郎倡议,在东坡赤壁修建了“中日友好之舍”,首次公开展出了该《寒食帖》卷轴复制品。
1995年4月6日,为弘扬中国书法艺术,台湾邮政部门发行了专346《寒食帖》邮票一套4枚,横式四连张印刷,邮票全张4套,边纸上则印有黄庭坚的《寒食诗跋》。就在同年底,黄州市中兴实业集团公司也推出两枚“黄州赤壁”企业拜年卡,其中第2枚(编号1996鄂(BK)——0003)主图即为《寒食帖》(部分)。这两种精美的邮品一问世,即成为海内外集邮、书法爱好者竞相购藏的目标,大陆和台湾同时发行《寒食帖》邮票(品),是不谋而合,也是必然。因为海峡两岸同根同文,只有一个才情卓著、雄视百代的苏东坡!
苏轼为我国文学史上的大名家,在书法史上更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共誉为「宋四大家」。寒食帖是东坡居士的书法代表作,凡16行,共120字,以行书起笔,由规律的字形、笔调逐渐转化成潇洒奔逸,用笔心手相应,意随笔到,充分流露出豪迈不羁的气概与洒脱聪颖的才华,历代鉴赏家均推崇备至,咸认为旷世极品。寒食诗系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诗中隐藏着当年生活凄苦,心情郁勃的感伤。但他能将抑郁之气,转而寄托于艺术之上,终于成就了许多不朽的文学作品与书法名迹。
寒食帖所书2首诗文:
(1)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
臥聞海棠花,泥汙燕支雪。
闇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
(2)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
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襄。
空庖煮寒菜,破龜燒濕葦。
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
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
也擬哭塗窮,死灰吹不起。
 

《寒食帖》局部(宣纸水墨复制)
书法艺术网出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