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为什么称苏轼的字为“石压蛤蟆”?(附:剖析苏轼笔法

2017-12-13 14:32:38 来源: 点击:
     他是文豪中的美食家,能一口气吃下300颗荔枝!

     他是文豪中的发明家,听说为了研制一种墨,竟然把自己家房子给烧了!

     他被贬谪时写了一副字,被誉为天下三大行书之一,传承千年无人超越

     他就是苏轼!今天咱们来聊聊人们为什么称苏轼的字为“石压蛤蟆”?

     北宋文豪苏轼以飘逸洒脱的诗词闻名于世。除此之外,苏轼的书法也是一流的。他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那么,苏轼的书法有什么特色,人们为什么用“石压蛤蟆”来评价他的字呢?

     在书法上,苏轼专长行书和楷书。他曾经自评说:“我书造意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从流传下来的苏轼真迹来看。苏轼的字既有天真烂漫的韵调,又有饱满强劲的丰腴之态。其下笔有神,流畅自然。他的书法汲取晋、唐、五代书法名家所长,揉以自己对生活、对诗文、对汉字的独特理解,不拘泥于古体,自成一派,创造出一种具有苏氏特色的书法风格。黄庭坚曾在《山谷集》中评价到:“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苏轼《东武帖》/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关于苏轼的字被评为“石压蛤蟆”,有这样一段趣事:

     《独醒杂志》卷三中记载说:“东坡曰:‘鲁直(黄庭坚字)字虽清劲,而笔势有时太瘦,几如树梢挂蛇。,山谷曰:‘公之字固不敢轻论,然间觉褊浅,亦甚似石压蛤蟆。二公大笑,以为深中其病。”

     苏轼 《次辩才韵诗帖》/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本比黄庭坚年长几岁,由于经常在一起切磋诗文,推敲书法画艺,两人渐渐成了亦师亦友,无话不谈的忘年交。黄庭坚虽然也以诗词见长,但是他在书法上的成就要略胜一筹。

     他学习书法最初学习周越,又取法颜真卿、怀素、焦山等人,最终自成体系。他的字虽凝劲有力,但是每一个字为了突出其中的一些笔画,往往写得特别夸张,以致结构变化性极强,整体呈现出中间细腰的效果。所以苏轼调侃黄庭坚的字为“几如树梢挂蛇”。对于苏字所呈现的头向上斜,脚向下伸的结构特点,黄庭坚则概括为“石压蛤蟆”。可以说,两人是在调侃的同时,也精准地指出了对方书法的不足之处。纵观苏轼的书法,确有鼎石施力的效果。因而,后人延用了黄庭坚的这句调侃之词,将苏轼的书法概括为“石压蛤蟆”。

     作品欣赏

     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诗帖

苏轼《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诗帖》

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君不见诗人借车无可载,留得一钱何足赖。晚年更似杜陵翁,右臂虽存耳先聩。人将蚁动作牛斗,我觉风雷真一噫。闻尘扫尽根性空,不须更枕清流派。大朴初散失浑沌,六凿相攘更胜败。眼花乱坠酒生风,口业不停诗有债。君知五蕴皆是贼,人生一病今先差。但恐此心终未了,不见不闻还是碍。今君疑我特佯聋,故作嘲诗穷险怪。须防额痒出三耳,莫放笔端风雨快。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

     细节欣赏

次辩才韵诗帖

苏轼 《次辩才韵诗帖》/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辩才老师退居龙井,不复出入。余往见之。尝出,至风篁岭。左右惊曰“远公复过虎溪矣”。辩才笑曰“杜子美不云乎,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因作亭岭上,名曰过溪,亦曰二老,谨次辩才韵赋诗一首。眉山苏轼上。日月转双毂,古今同一丘。惟此鹤骨老,凛然不知秋。去住两无碍,人天争挽留。去如龙出山,雷雨卷潭湫。来如珠还浦,鱼鳖争骈头。此生暂寄寓,常恐名实浮。我比陶令愧,师为远公优。送我还过溪,溪水当逆流。聊使此山人,永记二老游。大千在掌握,宁有离别忧。元祐五年十二月十九日

细节欣赏

跋吏部陈公诗帖

苏轼《跋吏部陈公诗帖》

/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三司副使吏部陈公,轼不及见其人。然少时所识一时名卿胜士,多推尊之。尔来前辈凋丧略尽,能称诵公者,渐不复见。得其理言遗事,皆当记录宝藏,况其文章乎?公孙师仲,录公之诗廿五篇以示,轼三复太息,以想见公之大略云。元丰四年十一月廿二日,眉阳苏轼书。

《黄州寒食帖》

     释文: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闇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少年子,病起头已白。

    《黄州寒食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成就天下三大行书之一,后世至今没有超越。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