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万章:石景宜与岭南书画家

2017-08-04 09:28:14 来源: 点击:

 

            石景宜(1916—2007)因其广泛的人脉与热心公益的善举,广结善缘,与书画家之间的因缘即肇始于此。现在所见佛山市石景宜刘紫英伉俪文化艺术馆藏品里,以石景宜或石景宜伉俪上款为主的书画就占了绝大部分。在这些凝聚着石景宜伉俪与艺术家深情厚谊的书画中,岭南书画家作品便占据半壁江山。这些岭南书画,或因作者本身为粤籍,影响及于海内外;或因作者虽为外省籍,但长期寓居岭南,于广东书画居功至伟。在近半个世纪的历程中,石景宜伉俪与不同时期的岭南书画家均保持密切的交往。这些书画,便是其酬和交游的例证,据此或可概见石景宜伉俪与岭南书画家的翰墨渊源,亦可略窥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岭南书画发展的大势。所以,笔者来探讨并解析这些作品的艺术成因与艺术特色,就显得尤为必要。(图1)

▲图1、刘昌潮《墨竹图》

          在这批岭南书画家中,最早者出生于二十世纪初期,如刘昌潮、黎雄才;最晚者出生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如许钦松、林若熹。他们的时间跨度近半个世纪,其年龄或有巨大差异,画风也各有千秋,时代特征也有天壤之别,但他们共同构成了一部岭南书画的断代史,是了解当代岭南书画发展与演进不可或缺的辅证资料。(图2)

▲图2、王兰若《兰石图》

           刘昌潮(1907—1997)擅画山水、花鸟,尤墨竹著称,其艺术渊源于黄宾虹、潘天寿和刘海粟,受“海上画派”影响较大,其《墨竹图》墨韵明净,恣肆淋漓,以墨的浓淡深浅而巧妙地渲染竹的偃仰摇曳之态,是对苏东坡以来文人墨竹传统的一脉相承。刘昌潮虽然长期僻处潮汕一带,声名不彰,但其画却是潮汕地区文人墨趣的代表,在广东当代绘画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王兰若(1911—2015)和刘昌潮一样,是潮汕地区的画坛耆宿,以兰竹见长,其《兰石图》作于1989年,乃其盛年力作。该画以赭石、浅绛加淡墨写石,水墨写兰,看似寥寥数笔,却很好地传递了“石洁兰芳君好友”的寓意,既是托物言志,也是作者对石景宜的嘉许,可谓别具怀抱。王兰若的艺术历程持续时间半个多世纪,其绘画在不同的时期面貌不同,该画正是其画艺趋于成熟之时,是其早期兰花风格的代表。赖少其(1915—2000)以版画、山水闻名,兼擅花卉,其《西樵山》是写生之作,也是其写意之笔。他以厚重的赭色、焦墨写山石、树木,气象苍浑,草木华滋。此图作于1988年,也正是其艺术渐臻化境之时,故其笔精墨妙,堪称精品佳构,尤为难得的是,画上尚有赖氏自作诗云:“西樵山上白云深,坐对明月听潮音。三洲飘零康南海,青苔路滑访故人”,诗意颇佳,有感事怀人之意,与山水相得益彰。黎雄才(1910—2001)和关山月(1912—2000)都是高剑父弟子,属“岭南画派”的第二代传人,不仅是二十世纪岭南山水画坛的中坚,在整个主流美术史上,也具有一席之地。黎雄才在山水之外,尤精松树,其《山水图》作于1986年,融山水与松树于一体,用笔细腻,秀雅中不乏浑厚之韵,是其鼎盛时期的上乘之作,系“黎家山水”的代表;关山月在山水之外,尤精梅花,其《雪里见精神》作于1987年,以遒劲之墨笔写梅干,以朱砂写梅花,色彩对比强烈,给人视觉冲击力,充分表现出寒梅不畏严寒的生命意志,代表其在山水之余艺术的另一特色。杨之光(1930—2016)和刘济荣(1931—2016)均以人物画立足于画坛,早年都从事过红色主题的人物画创作,八十年代以来,画风为之一变,摒弃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主题创作,代之以别树一帜的个人画风。杨之光的没骨人物画风将人物画的演进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其《朝鲜族独舞》即是其例。该画以淡红与深红相交融写人物,以干笔写衣纹,干净劲练,飞舞灵动,以简单数笔即将人物的婀娜多姿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纸上,是其后期人物画的显著特征;刘济荣的绘画则善于将人物置于广阔的场景中,配之以山水、牛羊或其他的环境,画面丰富多彩,使观者得到不一样的视觉体验,其《牧》图即是这种风格的表现,画中仕女虚实相间,色彩与水墨相融,而牛群则以水墨写之,介于似与不似之间。看似随意的挥洒,实则匠心独具,成就了刘济荣晚期人物画的成熟画风。其他如梁世雄的雪山松树,苍茫中见雄伟壮丽,有北派山水风貌;梁铭添的山水以粗犷与厚重之笔写白云峡谷,宏伟中见细腻秀雅;陈章绩的雪山之鹰重在写雪景,运笔纵横捭阖,颇有解衣般礴之势;林丰俗的巫峡烟雨侧重写云烟之景,朦朦胧胧的精致中尽展其笔底风华。他们都代表了关山月、黎雄才以后岭南山水画的中兴,不以“岭南画派”一贯的画风为依托,是二十世纪后期广东画坛的表表者。林丰俗还兼擅花卉,色彩艳丽,清新自然,富有浓郁的南国气息。在山水之外,林墉的人物线条简洁,再辅之以淡青和水墨,人物形象生动,是其早期风格的表现;周彦生的《香雪》以小写意写梅花小雀,水墨淋漓,是其常见的工笔重彩之外的另类笔墨;张自强的《田头野趣》是其在习见风格之外的另类作风,以简洁空灵的构图与用笔表现农家风味,其题材是传统的,而笔墨则是现代的;梁培龙的《大风起兮》以巧妙的题句与鲜活的造型相映成趣,人物变型夸张,生动活泼;陈永锵的游鱼雅俗共赏,在笔墨中可见其驾驭物象的娴熟技巧;方楚雄的月下卧虎重视渲染环境,很有“岭南画派”早期受日本画影响的痕迹。他们在各自领域所表现出游刃有余的笔墨功夫,共同铸造了这一时期岭南画坛的壮丽画卷,画风独特,各擅胜场。当然,岭南画坛代不乏人,画风承传有序,中青年俊彦中,以先攻版画而转向山水的许钦松,画笔气势磅礴,以南人而颇具北人之豪放,所写南澳之景即是如此;林若熹作品中绘画语言丰富,在探索中表现出不同风格、不同气象的绘画风貌,具有典型的当代笔墨情趣,是在传统笔墨之外的别样风景,其花鸟画中小雀的宁静与别具一格的构图,无不彰显此类风格。(图3)

▲图3、赖少其《西樵山》

           此外,在这些岭南书画家中,有两位是极为特出的,一个是鲁慕迅,另一个是李延声。鲁慕迅籍贯河南,主要艺术活动在湖北,晚年客居岭南,《荷叶田田》是其六十三岁时为石景宜所作。大块的积墨、淡彩与荷叶间的花瓣形成鲜明的对比,构思奇特,别绕意趣;李延声祖籍广东,出生于陕西,主要艺术活动在北京,其达摩以泼墨大写意渲染,用笔简率而意境深远,正如其所写的达摩面壁一样,颇具禅意。(图4)

▲图4、黎雄才《山水图》

            画家之外,岭南书法家与石景宜的翰墨因缘亦未遑多让。秦咢生(1900—1990)以书法篆刻驰誉岭南,其临习《爨宝子》而自成一体,对岭南书坛影响甚巨。他在1987年为石景宜所书的《行书七言诗》不仅是其典型书风之代表,其自作诗也折射出对石景宜道德文章的肯定与赞许:“经世文章富石渠,石公画印祕珍书。敷文殖得成流泽,遐迩声华诵穆如”,其艺术价值与文献价值并举。陈景舒(1931—2012)是继秦咢生之后岭南书坛之翘楚,其《隶书王荆公诗》也书于1987年,运笔流畅,静穆内敛,颇具含蓄之美。陈初生和张桂光都是以学者而兼擅书法,皆供职于大学,在传道授业之时,勤于临池,故其书法多具学问文章之气。陈初生的《篆书杨应彬诗》书于1990年,淡泊冲和,极具金石气;张桂光的《行书赏菊寄怀》雍容典雅,运笔中流露出学者的内蕴与稳重。这些书法,虽不能代表岭南书坛,但见微知著,可略窥二十世纪后期岭南书风之一斑。岭南自清代中期黎简、谢兰生、吴荣光以来,都有学者书法的传统。晚清到民国时期,李文田、朱次琦、康有为、梁启超、黄节等,更将这种传统推向高峰。秦咢生、陈初生和张桂光等便是承继遗风,延续了岭南书法的学脉,是近百年来广东书法嬗变的缩影。(图5)

▲图5、关山月《雪里见精神》

           除张自强的《田头野趣》和李延声的《达摩》之外,这些岭南书画都是直接写有石景宜上款,显示其与石景宜的渊源。很显然,这些岭南书画既是石景宜与诸家艺术结缘的载体,亦是各个书画家艺术风貌的一个侧影。这些作品大多创作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而这个时代正是多数书画家艺术趋于成熟、渐入佳境之时,故其作品,大多笔精墨妙。有意思的是,由于受画者的需求或创作时空的限制,这些作品从尺幅上,多为四平尺左右的小品;从题材上,大多为山水、花鸟,少量为人物;从画家的选材上,多为最擅长的画科,但也一些精于工笔者创作的写意之作,反而有助于了解画家的不同面貌。这些作品当然不能算是画家们的扛鼎之作,但却是一个阶段创作生态的真实呈现。因而,其历史价值与文献价值同样不容忽视。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作品因是为艺术赞助者(石景宜)所作,且画成后作品相继到了石景宜手中(1998年佛山市石景宜刘紫英伉俪文化艺术馆建成后成为该馆藏品),在画家的展览和作品集中,多不见这些作品。因而,作为全面了解书画家艺术风格的补充,这些作品无疑具有拾遗补缺的作用。若干年后,但凡研究这些画家的艺术成就与交游、艺术历程,这些作品都是不可绕过的重要一环。(图6)

▲图6、秦咢生《行书七言诗》

            作为一个热衷于出版和公益事业的社会热心人士,石景宜向公库捐赠各类图书和文献资料,丰富了国内多个图书馆、艺术馆馆藏,可谓功在学界,泽被后人。所有赠品中,自然也包括这些饱含艺术激情的书画佳作。它们是书画家艺术生命的一个节点,也是石景宜与岭南书画家交游往还的结晶,更是一个时期文化背景与艺术语言生成的象征。无疑,它们的意义已经超越其艺术本身。

朱万章简介: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北京画院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从事明清以来书画鉴藏、美术史研究,近年研究领域涉及近现代美术史和当代美术评论。书画鉴定方面的专家,曾师从著名书画鉴定家苏庚春,著有《书画鉴藏与市场》、《书画鉴考与美术史研究》、《岭南近代画史丛稿》等论著20余种;同时兼擅绘画,以画葫芦著称,被称为学者型画家,先后在广州、北京、上海等地举办展览,作品被多家博物馆、美术馆收藏,出版有《一葫一世界:朱万章画集》。

作者:朱万章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