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汝昌谈书法(一)

2016-05-18 14:38:46 来源: 点击:
 
 周汝昌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红学家,但他对“书学”下的功夫比“红学”多得多,日寇侵华后,燕京大学被封闭解散,为了不受敌伪教育的“招编”,他隐于暗室,以书法为一种精神寄托,后因唐山大地震波及京城,在避震棚内写成了答问,本书就是以答问为上篇,新作作为中篇及前些年作者所写的一些论文作为下篇,是作者八十余载对于文学、书法、人生的结晶,也是中华书法看好者的福音。
    (1)学习书法应从何入手?
      书法的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用笔、结构、风格。学书法关键在于用笔,或不妨说学书法就是学用笔,所以必须由讲求用笔入手。
      唐代书家张怀瓘有言,夫书:第一用笔,第二识势,第三裹束。三者兼备,然后为书。
      学书法就是学笔法,这个命题,不是信口开河。而笔的取材、制法及由此产生的弹力问题,所对于习书者都是十会重要的。
  (2)笔是否以硬毫为好?
     笔应以硬毫为上品,旧时流行一种说法,初学学生宜用软毫,说能“练笔力”,软毫写好了,硬毫不成问题,如果本来使硬毫,一换软毫就不行了。
     此种明确的软毫论,大约来自明清封建科考时代,因为当时的皇帝官僚喜欢“黑大圆亮”,把这种字标为考卷、书法的准则,实际上是很害人的。
     纵观中国古代墨笔书,直到唐,都不见软毫书法的痕迹,直到宋代,才盛行起来。中国书法艺术史,以唐宋为一大分水岭,前后笔致大不相同,由硬毫到出现软毫,是一个根本性的原因。
     在雕刻艺术上,刀法不高,花纹不明快骏爽,叫太“肉”,软毫写出来的笔画是偏“肉”的。除非你喜欢那种没有锋梭芒角,肥软或圆熟的书风,而不是喜欢遒健骏爽,英风俊骨、神采焕发的字;偏好宋以后的“软毫字”,而不是汉晋隋唐一脉传承而来的好笔法。
    至于软毫练笔力的说法更是不攻自破了,俗语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用软毫练字,犹如钝刀子割肉,好比庖丁解牛,绝不会去选一把钝刀,等刀力练出了再换快刀,如若如此,就只能说是“工欲善其事,必先钝其器”了。
     如上所言,书法本由笔的弹力而生,却抛开弹力强的笔不用,而说弹力弱甚至毫无弹力的笔才是上品,岂不自相矛盾。
     综上所述,学书法,必先讲求笔法,即学用笔,学会用这个富有弹力的中国特有的毛笔,确是第一重要,这是源本于科学道理,而不是随心所欲的玄谈臆说。
 (3)毛笔的特点:
    毛笔有一个别名叫“毛锥子”,这一名称非常重要,形象的说出了毛笔的特点,锥子主体是圆的,端头是一个锋尖,是要紧之处,笔尖恰好也叫做“锋”,也是要紧之处,讲用笔,先得留意这个“锋”。
 (4)“笔行中锋”应如何理解。
    “笔行中锋”也对也不对,是教书法的先生指导学生的“准则”之一,但是问题很大,也很能误人。
    说它对,是因为笔管拿在手中,基本直立,笔锋对纸自然要“正”,否则,如果像铅笔、钢笔笔尖斜卧在纸上,那就成了抹字而不是写字了,从这个意义上讲,中锋之说是对的。
    但写字之时,笔管绝没有永远垂直的怪事情存在,只要一写起来,执笔的指,运笔的腕,都要活动,笔管也是活动倾侧,不然,一味讲求中锋,势必要求执笔的手绝对的跟着笔尖跑,那就成了一种垂直“画道道儿”的机器,如何能成为书法,更不能成为艺术了。
    只要笔管一倾则,“锋”就不可能真“正”真“中”,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书法死讲“中锋”,是不可能,也是不科学的理论。
    (5)历史上一直以来强调“中锋”“正锋”该如何理解。
     有两种情况,有的是不假思索,迷信成说。有的是受了“心正则锋正”的谬论的欺骗。有的专工篆书之人,用这个办法写篆字,笔管基本可以最大程度的保持垂直,笔尖基本上常在笔画正中央运行,遂造成错觉,误以为一切书法可以而且应该中锋,其实是错的。
 (6)应该如何运用这个“锋”呢。
     北宋的米芾说:别家善书,“只得一笔”,而我独得四面。 清初周亮工的《尺读新钞》中引过一个人涉及书法的话:“八面锋尚且不够使,如何只说‘中锋’”!此话听起来不够严肃,其实却是击中了“中锋”的要害,道出了笔法的多变性。
  (7)“永字八法”说由何而起
    传说是由唐代书法家张旭公开传出来的,在先,是世代相授的“师法”。其中主要说明:一、八法是由秦隶变为汉隶以后才发生的。二、时代约在后汉,八法之说已经确立,后汉的隶书,早已不再是古隶,而是晚期汉隶的八分书。“八分”一名,本来就是指笔画组织由篆的钩纡回曲、抱成一团,逐步地变为“八”向分布,八种分散独立的笔画了,因此就产生了八种笔画,后人不过拿“永”作代表来说明而已。
     (8)常听人说学书法必须从篆隶着手,才是“探本寻源”,“取法乎上”这话对吗?
    篆隶连称,是很糊涂的讲法,学书法不是“复古主义”,越“古”越“高”,篆和隶绝不能混言而别,“一视同仁”,两者极不相同,汉隶,不临也要看,玩味寻绎它的笔法。篆,不去苦学倒也无妨。
    一般人总有一个错觉,认为“篆”字最难,汉隶、八分书容易得多,所以会写篆字的才更“高古”“神妙”。其实篆最好写。它的“难”是难在其结体距离现行字太远,一般人不易认识,一旦认得是什么字了,写起来就不难了,只要笔画挺拔,疏密匀停就过得去。笔法只有“一法”就够了,而汉隶、八分书却要八法了。
    篆,笔画繁,繁的其实更容易布置结构,反而笔画越简单的越难布局,从这两方而讲,汉隶、八分书都比篆难得多了,不学书法,看热闹的,反而觉得篆最神秘,会写篆的一定更有学问、本领,仿佛更高一级。
    说篆只有一法,指的是它的笔法,只是一个“中锋”,纵观历史,有以下几个特点:1篆书笔法单一;2写篆可以不一定用毛笔;3毛笔并不是最适于写篆字的工具。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