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兴华:形和势,这是书法表现形式最核心的东西

2019-07-02 14:30:37 来源:网络 点击:

沃兴华

​        近三十多年来,书法发展很快,做了各种各样的探索,甚至有很多突破了书法的底线,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尤其应该要思考一下“书法是什么?”来明白我们今后创作的努力方向。

​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争论也很多,当人们在思考往哪里去的时候,往往先要思考从哪里来。我们还是回到原初的时候,看看古人怎么看,然后再用今天的意思来解读,用实例来举证。

​        东汉后期蔡邕的《九势》是古代中国书法理论史上最早的一篇专业论文,是中国书法的第一块理论基石。


沃兴华作品

​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这段话中的“自然”衍生出两个定义:

​        1、书者法象也,书法是自然万物的再现;
​        2、书者心画也,书法是表现人性的;

​        道法自然,用“道”来效法自然,用什么来表达“道”呢?一阴一阳为之道。在古人眼中一切都是自然关系,天地之间阴阳交错,阴阳具体放到书法上,就是各种对比关系。阴阳在书法艺术的体现形式。用笔轻重快慢,点画粗细方圆,结体大小正侧,章法疏密虚实,用墨枯湿浓淡。我们今天看历代的书法,实际就是各种对比关系在不断被挖掘。


​        书法的形与势是书法艺术中最根本的核心!其来源于“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中国最核心的古老哲学。世间万象存于阴阳之中,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书法艺术千变万化,归根到底是形与势之间的对立统一。

​        “形”指的是造型与空间,我们讲的粗细方圆、疏密虚实都是讲的空间之间的占有,空间之间的距离。而书法从甲骨文到大篆及至隶书,主要关注点都在造型上,点画的造型,一波三折、蚕头燕尾等等。中国书法在造型和空间上的表现跟绘画有很相近的关系。

​        “势”指的是书法的运动性、时间性,是书写的连续过程,用笔的轻重快慢,字与字,笔画与笔画之间连接断续的过程在时间上的表现。书写变成一个连续的过程,有一个时间的伸展,这里有轻重、快慢、离合等等关系,这就带来了音乐性。


​        在汉代,隶书注重造型的变化,因为这种造型的多样性造成了一种变化丰富的华丽效果。到了分书,包括魏碑,每一笔都断开,每一笔都做造型,字型华丽但是不实用。而作为使用功能很强的书法开始需要变化,怎么变化,就是把点画连贯起来,就是要强​        调“势”。“势”就是要有节奏感,“节”的意思是慢、停止,“奏”的意思是快、运动,就是指在书写中要有一种快慢的运动变化。

​        魏晋开始中国书法有了连续书写,到唐代把“势”推向了极致。

​        书法的“形、势”概括为:

​        1、“形”,指的是空间感的,跟绘画相通;
​        2、“势”,指的是时间感,跟音乐相通。

​        所以说书法是融绘画和音乐于一体的艺术。


​        进一步来看,尽管书写的是汉字,但汉字只是一个媒介和工具,最重要的体现是时间和空间,也就是形和势。这是书法表现形式最核心的东西。

​        看书法作品是在看什么?不是看字的点画和结体,而是看点画在连续书写过程中的节奏感丰不丰富,看这个字造型的大小、疏密在整个空间关系当中合不合理,归根结底,是研究时间和空间的艺术,是对时间、空间的理解。而空间和时间是任何事物存在的基础。

​        我们讲一个物体存在,首先是物体在空间上的占有,然后是一个存在的过程。是一个最本质的问题,就是一个“道”的问题。空间与时间用我们中国人的话讲。就是“世界”与“宇宙”。

​        “世”,三十年称一世,“界”,指空间的划分。

​        “宇”,上下四方为宇,“宙”,古往今来为宙。


​        书法的表现形式,看起来是形式的问题,实际本质上又是一个内容的问题,表现的就是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对世界和宇宙的认识。就是中国人观察世界、理解世界、表现世界的方式方法的问题,形式就是内容,内容包含在形式里面。

​        书法的构成分点画、结体和章法三个层次。形势体现在点画上叫形与势,在结体上叫笔势和体势,在章法上叫空间造型和时间节奏。形属于空间造型,是静态的,体现了绘画性。势属于时间节奏,是动态的,体现了音乐性。

​        中国传统书法理论,最注重点画,书法技法当中讲得最多的就是笔法的问题,因此创造了一个“笔法”的理论体系。分书到楷书的最大的变化就是在造型的基础上,把点画连绵起来,既实用又美观。楷书以后,怎样来写这个点画,从楷书中总结了“三过其笔”。每个笔画都要有起笔、行笔、收笔这三个阶段。

​        有了这样一个过程才有形和势的变化。整个书写在一个点画上面有一个开始、运动、结束的过程,可以通过提按顿挫让点画有“形”的变化,可以有轻重快慢让点画有“势”的变化,有形和势的表现性,点画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造型单位,点画才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所以古人最反对是“信笔”,没有起、行、收笔,平铺直叙。


​        点画“形”的表现:

​        1、方与圆。方与圆看着是形状,实际文化含义很多,我们讲天圆地方,讲智圆行方,所以不仅仅是指造型上的。当一件作品是表达抒情,含蓄温和的时候的往往是偏向圆形的,要表现张扬激烈偏向尖锐方形。在创作作品的时候就可以把不同的造型作为情绪的表达方式,就是传达精神力量的一种能力。
​        2、厚与薄。厚笔画有种立体感、厚度感,薄笔画有轻松飘逸感。如颜真卿的笔画,刚毅木讷、温润敦厚,鸭头丸帖笔画优雅灵动。
​        3、点与线。点如打击乐,直上直下,如高山坠石;线是点的延伸是一个过程,如同弦乐器。王铎的点,有节奏、力度、节奏的变化。每个点的方向都不一样,每一笔下去时候力度和角度都不一样,如高山之石直落而下,让人振奋。中国书法史上,性格张扬突出的书家,如徐渭和米芾,都喜欢强化点。而线用来表现温柔缠绵。


​        点画“势”的表现:

​        “势”的表现就是力度和速度的表现。一种是垂直于纸面的力度,古人强调“入木三分”,力量要往下面走,力透纸背,实际强调的是渗透感。另一种是纵横挥洒的速度感。在连续书写的过程中,运动的力度和速度的变化就是“势”。

​        蔡邕“九势”中把汉字的所有点画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涩势”,如:横、竖;另一种是“疾势”的,如:撇、捺。

​        汉字的点画本来就有自己的轻重快慢的区别,在书写单个点画时有“三过其笔”的疾势、涩势的变化,点画跟点画之间也有疾势、涩势的变化,延伸到结体和章法里面都有疾势、涩势的变化。

​        这样的作品就具备了多样和丰富性,传达不同的丰富的情感。如怀素的草书自叙帖,一笔书连绵不断,但是因为他没有把对比拉大,他的情绪表达相对很含蓄,悲喜双遣。而张旭的草书,速度和力度的对比跌宕起伏,情绪表达强烈,称悲喜双运。

        
书法所有的时间、空间的表达最后是要归于一体的,是阴阳的综合体,形与势是合一的。古人论书是两者都不偏废的,形与势并重,必须是一个整体。魏晋以后,书法从章草到今草,从分书到楷书,就是加强连绵。王羲之之所以被称为书圣,就是因为他把形和势很好的统一了起来。形和势结合起来就是一种生命状态,也就是“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