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笔下最有名的六幅书法,最后两幅直追“草圣”张旭

2018-08-24 17:27:20 来源: 点击:

刘伯温

        刘伯温,名基,真名刘基,伯温是他的字。历史上的刘伯温,作为明朝皇帝朱元璋的一号军师,可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一个跟诸葛亮一样的半神仙,正如民间流传的一句话:“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而著称于世。刘伯温的书法存世的并不多,但都算得上是精品。他对真、行、草书都有所涉猎,并且特别擅长写行草书,遒媚高雅、清丽秀美,他的书法受到赵孟頫和二王书法影响最为深远。下面小编精选了刘伯温笔下最有名的六幅最有名的书法,难得一见的真迹,最后两幅草书直追唐代“草圣”张旭。

刘伯温题跋

        上面这幅字是刘伯温给一件草书写的题跋,他在文中说有人拿来草书饮中八仙歌请他题写,但他只知八仙歌而不识草书,这话说得倒是很套路。刘伯温的这幅字写得苍劲朴拙,笔笔落在实处,很有颜体之风。没有仙气,倒是很接地气。

明 刘伯温《行书春兴诗八首》

        这幅字中有“刘基顿首”四字,是刘伯温在元至正十六年春,自撰并用行楷缮写的七律八首。那时候刘伯温正羁管绍兴,过的是“放浪山水,以诗文自娱”的生活。从全书行文中可以看出,这幅字有着很强的赵孟頫行书之风,但也有刘伯温的笔迹特征。甚至有人将这幅字称作是刘伯温最牛行书。

明 刘伯温《行书春兴诗八首》

        在金庸先生写的小说中,最初朱元璋被称作是明教的首领,所以后来才把国号定为了大明。其实,历史中大明朝跟明教确实有几分关系,但这层关系并不是来自朱元璋,而是刘伯温。刘伯温在年轻的时候,得到过一部奇书,《六甲天书》,而这本书正是来源于明教这一组织。于是,他加入了明教,在明教组织中学到了许多类似奇门遁甲类的技能。“大明”正是刘伯温投奔朱元璋后建议朱元璋改的这一国号。

刘伯温书法

        刘伯温还是一个文学家,他写的很多文章都有一种寓言味儿。而当他的名声流传至民间后,他写的寓言竟然变成了预言,经过长时间积累,他也成了“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半神仙。比如他有一篇文章叫《卖柑者言》,文中刘伯温虚构了一个把已经坏掉的柑橘包装得很好看的奸商,以此来讽刺当时的统治者。直到今天,刘伯温描述的这种买柑橘的人竟然还真的存在着:奸商把坏掉的橘子里面注入蜡,以次充好,坑害别人。

刘伯温草书

        就像刘伯温这样能预知未来的半仙,按理说一辈子应该活得很自在潇洒。就像当初的张良,范蠡当初的功成身退一样。刘伯温其实也属于这种人,大明朝建国后不久,被封为“诚意伯”后,他就辞官隐居,回到了老家浙江青天。朱元璋封他为“诚意伯”确实没错,刘伯温确实一个非常真诚,非常实在的人。然而,越是这么实在的人,就越喜欢仗义执言,越容易得罪人。他得罪的正是最不该得罪的人。

刘伯温草书

        朱元璋想让胡惟庸做丞相,于是他想听听刘伯温有什么看法,刘伯温是实在人啊,于是刘伯温就打了个比方,说丞相好比驾车的马,让胡惟庸驾辕,车没准就翻了……史实证明,刘伯温的这次寓言也对了。然而,他的这份耿直实在的性格却要了他的命。就在他65岁那年,得了一次风寒,后来被胡惟庸派去的御医关照后,很快就一命呜呼了。

        死之前,他还让儿子把那本天书交给了皇上,并要求刘家子孙从此以后不得再碰这门学问。

刘伯温草书八言联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