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代表篆刻家系列作品集》总主编谈上海与篆刻之都
2018-08-22 11:40:24 来源: 点击:
海上篆刻在中国印坛曾有“半壁江山”之称。晚清民国,先后有近200位兼擅书法篆刻的艺术家在上海留下踪迹。由上海市文联、上海书画出版社联合策划四年的16卷本《海派代表篆刻家系列作品集》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出版,分别包括赵之谦、吴昌硕、赵叔孺、王福厂、马公愚、钱瘦铁、邓散木、方介堪、朱复戡、来楚生、陈巨来、钱君匋等。
在该套作品集于8月18日在上海书展首发前,记者分别对话《海派代表篆刻家系列作品集》总主编韩天衡、迟志刚和上海书画出版社社长王立翔,从不同角度谈谈这套巨著出版前后的故事与意义。
韩天衡(《海派代表篆刻家系列作品集》总主编,知名篆刻家):
上海是名副其实的“篆刻之都”
记者:您作为《海派代表篆刻家系列作品集》总主编之一,当初是如何参与到这一项目中?都说海上篆刻在中国印坛曾有“半壁江山”之称,20世纪海上篆刻的大致风貌如何?
韩天衡:实际上是他们看得起我,叫我来做这个主编,事实上我参与的事情不是太多的,很多具体的工作都是上海书画出版社,上海文联他们在策划。我记得当时去参加总编会的时候,我也提到过,单纯因为篆刻跟上海有那么一种缘分。
现在被封为印谱之祖的《顾氏集古印谱》,就是由上海人编的。明代隆庆年间,顾从德以家藏及少量友好所蓄古印,于1572年辑成《顾氏集古印谱》。这是中国第一本原钤古玺印谱,以秦汉原印钤成,因为这本印谱它准确、精美的再现了周秦两汉的印风,促使流派篆刻印章有很好的传统可资借鉴。作为印学史上以秦汉印章原钤印谱的开山之作,它是有特殊意义的。那么包括明清的流派印章的印谱,据我现在所考察到的最早资料,最早的是一本明代的篆刻家印谱,也是由上海人辑成,他就是嘉定竹刻创始人朱鹤(松龄),他也会刻印,他的那本《松龄印谱》应该是出现在跟顾从德秦汉印谱基本上同一时代。《松龄印谱》也是明清流派印章里篆刻家钤盖的最早的一本印谱,所以这个篆刻跟上海有那么一种缘分。
上海是“篆刻之都”,除了顾从德的《顾氏集古印谱》对流派印章的影响,除了朱鹤出了第一本篆刻家的印谱,上海这个地区一直对篆刻有很好的继承和发展。到了20世纪,上海的篆刻艺术就“厚积勃发”,呈现蓬蓬勃勃之势。20世纪末,有人组织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十大杰出篆刻家,十席上海就占了七席,从吴昌硕、赵叔孺、王福庵到来楚生,钱瘦铁、方介堪等。所以上海是名副其实的“篆刻之都”,这大概不是一句虚言,应该是实至名归的。
记者:晚清以来活跃于海上的名篆刻家为数众多,入编的16位印人其遴选标准是什么?
韩天衡: 上海20世纪杰出的、有成就的大篆刻家,包括寓居在上海的在内,大概不会少于50人。这套《海派代表篆刻家系列作品集》的遴选标准,一个是对海派艺术的形成有开拓之功的,比如说赵之谦。赵之谦尽管没有生活在上海,但他是海派艺术很重要的一个源头,不论是绘画还是篆刻,都跟他有非常直接的关系。所以尽管他不是上海人,也没有寓居上海,但是他是这次我们作为16卷本里面的第一卷。他1829年生,吴昌硕比他小15岁,所以是从赵之谦开始,然后吴昌硕这么一路下来选了16位篆刻家。
名单的选择实际上是一件蛮困难的事情,那些一等一流的篆刻家比较好办,人数多了以后,选拔的时候就有困难。考虑到各方权衡,选了十六个人。我个人的看法,也有些很有成就的篆刻家没有被选录进去,比如王个簃,但是他留下来的篆刻作品比较少,也就百八十方,这样单独作为一卷好像太单薄了点。我认为十六卷之外,不是讲不可以补充,所以我就提出来这十六卷出版以后,可以再出拾遗卷。因为作品少不能作为不宣传的一个理由,我们还可以对那些没收集整理过的再做些收集,花点功夫去做拾遗补缺的工作,那么将来这套书能够更准,更全面的反映整个上海在20世纪的一个篆刻的全貌。
记者:您认为这套书的出版对当下的意义是什么?
韩天衡:按照总数我们初定了十六个人,并不是没有遗珠的情况存在,但是总的来讲还是体现了19世纪末到整个20世纪的海上篆刻的基本面貌,体现了整个上海20世纪的篆刻成就,而且是多姿多彩、各具风貌的,不是一根藤上长出来的花。所以这套著作不管是对总结过去20世纪的篆刻成就,还是推动打造21世纪上海篆刻的文化品牌,我认为都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这十六卷本的分主编们都尽心尽力做了非常细致的收集,筛选,定稿的工作,如果有成绩的话,都是他们众分主编的努力,作为主编我无非就是发表一下我的看法,做一点我力所能及的事情。当然总有遗憾,总有不足的地方,从学术角度来讲,今后大概还可以做一些补充。
迟志刚(《海派代表篆刻家作品集》总主编,上海文联副主席):
诠释海派文化
记者:谈谈这套大系的出版缘起
迟志刚:这套大系最早出版的是《海派代表书法家作品集》(10卷本,2006年出版)。当初是考虑要把上海的书法宣传到北方,尤其是扩大在北京的影响力。于是策划了海派书法进京展和海派代表书法家作品集这一个项目。这套书的出版取得很大成功,获得国家出版奖。就考虑出绘画,同时策划海派绘画进京展,出完绘画这套书,实际上就已经在考虑篆刻的事情了,我们是考虑把这三套书连在一起形成一个系列。
《海派代表篆刻家系列作品集》的编撰比前面两套书的难度相对要大,因为市面上出版的关于篆刻的书籍、印谱比书法和绘画要少,这次收录的印章很多是第一次出版,资料获取上有一定难度,工作量相对比较大。《海派代表篆刻家系列作品集》出了16卷本,为什么比书法的更多,原因有几个:一是篆刻一直是上海的强项,近现代以来我们国家著名的篆刻家,很多都寓居在上海,上海的篆刻力量非常强、影响力也大。二是从上海今后篆刻艺术的发展角度而言,也想弘扬上海的篆刻传统,重振上海的篆刻雄风。
记者:为什么给这套大系定名为“海派”?
迟志刚:“海派”是特定的历史现象,我觉得“海派”不是一个艺术派别,它实际上是近代以后中西方文化交融过程中的特定产物,上海当时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前沿,很多艺术家聚集到上海来,一方面他们传承了传统文化,同时他们又吸收了西方文化,就构成了所谓的“海派文化”。海派文化从近代以来一直有它自身的一种特点,它具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性,既保留了传统文化,又能吸收西方文化要素。海派文化传承到今天,上海目前还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当下上海市委提出要打响海派文化,可见这个概念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记者:三套书的编撰前后历时十余年,显著的变化有哪些?
迟志刚:三套书的编撰模式基本是一致的,要体现其作为一个系列的统一性,大格局没什么变化。涉及内容因为艺术门类不一样,所以它的具体内容是各具特点的,比如说书法和篆刻形式比较单一,绘画的门类就比较多样,绘画中尤其是油画,也是西方文化传入到上海后发展起来,对一些作为开山鼻祖的中国油画家的艺术评价这些和中国传统艺术是很不一样的,肯定要谈到很多西方的文化要素。
记者:在近现代活跃于上海的艺术家为数众多,遴选标准是什么?
迟志刚:这个很复杂,但是有一点确定的是,这是由每一门类在当今上海学术方面最强的艺术家、学者一起充分讨论后确定的,还是比较客观的。
记者:这个系列出版后有什么重要意义?
迟志刚:这套书出全以后,对于书画这一领域诠释海派文化起到很大作用,同时作为上海的海派文化品牌来说,也应该能够作出一定的贡献。我原来考虑说这套书出齐后,作为代表上海宣传海派文化的一套礼品书也是很有价值的。
王立翔(上海书画出版社社长):
打造海派艺术的出版高地
记者:你提到“16卷本呈现海派篆刻艺术是前所未有的规模”,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王立翔:上述16位篆刻大家,有多位在历史上出版过形式多样的篆刻印谱,但都是分散的,以16卷的这样宏大规模和严谨统一的体例,对海派篆刻艺术进行专题性系统性出版,尚属首次。大系体量巨大,每卷收录的作品都达200件甚至更多,这在以前的印谱出版物中是比较少见的,有的艺术家可能终其一生创作的印章最终留下的也就百方左右。其中还有几位艺术家其篆刻作品本身比较分散,没有很好的辑集过,我们通过这次机会把它们收集、汇编,等于也做了一次非常重要的梳理。
记者:该书在出版过程中遇到最大的困难有哪些?
王立翔:第一是资源的获取。有些篆刻家作品相对分散,生前或许就没有很好的汇总过,需要我们去勘察寻找。第二是研究,许多篆刻大家可资研究的材料非常少,这对编集印谱、编制篆刻创作年表等等工作,都带来了困难。以往的出版,通常以印蜕、边款影印为主,印石图像,往往因原作藏于博物馆库房或藏家书房之中难以窥见,本书的亮点之一,就在于各卷都收录了代表作高清的印石印面照片,印蜕与边款则通过原打印谱的扫描,因此还原逼真、精美异常。这其中相当多的代表作印石来自上海博物馆、浙江博物馆、西泠印社等公藏单位的收藏,也有来自篆刻家后人及其弟子珍藏,可谓来源清晰、流传有绪。
王立翔:我们最早是在2006年出版《海派代表书法家》,在当时条件下已经算是做的很好了。但现在印制的技术条件比以前更好了,我们对印制的要求也是随着印制技术条件的提升而提升。针对印谱制作的特殊性,我们在印刷上运用了六色技术,以确保色彩的高保真,尤其要保证我们的印蜕颜色要等同印泥颜色。开本是8开,这么大的开本做印谱,也是从来没有。其装帧也是用了当下最好的呈现方式,它可以平展,极便于阅读和对照临摹,制作费用也是昂贵的。总的来说,我们做到了传统印谱的升级换代。
记者:接下来有什么新计划,你们还会继续打造海派艺术出版么?
王立翔:打造海派艺术的出版高地,是我们上海书画出版社连续几代人努力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锻炼了队伍,积累了选题,形成了品牌,为推动近现代中国美术文献的积聚、整理和研究,做出了努力。尤其十余年来,我们连续出版了 《海派代表书法家系列作品集》(10卷)、《海派百年代表画家系列作品集》(18卷)、《海派代表篆刻家系列作品集》(16卷)、《海派绘画大系》(9卷24册)、《吴昌硕全集》(12卷)、《董其昌全集》(8卷)等一系列重大项目,为上海文化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江南文化、海派艺术资源丰富,内涵博大精深,今后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已经列为国家项目就有多项,如《董其昌书画全集》《长三角美术资源研究》《近现代美术期刊集成》等等项目,我们将作为重中之重继续推进。(图文/澎湃新闻)
《顾氏集古印谱》
赵之谦 “为五斗米折腰”
吴昌硕 “我爱宁静”
方介堪 “三分春色摹来易 一片伤心欲画难”
方去疾 “知音者”
吴朴堂“千笏居”
《海派代表书法家系列作品集》(10卷)
《海派百年代表画家系列作品集》(18卷)
赵叔孺 “虚斋墨缘”
朱复戡“眉寿无疆”
《海派代表篆刻家系列作品集》效果图
钱君匋“池寅盦“
记者:这套书作为你们整个大系的最后一个系列,跟第一本《海派代表书法家系列作品集》(10卷)跨度也有十余年,在印制方面有没有一些变化?
来楚生 肖形印童(狗)
叶潞渊“大石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