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招幌,在为街道写诗

2018-07-18 10:44:03 来源: 点击:

无言的诗

---

        鲁迅说汉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汉字的历史浩浩荡荡,一路演变,穿流千年的长河,源源不绝。

        汉字书法被喻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2008年,它以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传名录。

 

△ 宋代苏东坡所书“滕王阁”

        如今,不提练书法的人越来越少,往往就连街边店铺的招牌都是千篇一律的印刷字体。

        在还没有电脑印刷体之前,这片土地上悬挂着的是书法题写的招幌,甚至还有许多为那个时代的名人大师所写。

从前的日子很慢,招幌也好看

---

        招幌是招牌与幌子的合成,招牌多为店铺的名称和字号,而幌子则指示经营的商品或服务项目,可以说是实物广告的鼻祖了。

        为了招揽客户,善于抓住商机的店家对招幌上的文字、内容、图腾及形制十分用心,有着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

        它们并非凭空臆造,是人们对商品的总结,反应了时代的历史和文化,也真实地再现了那些时代的中国。

        最早幌子是 “酒旗”,是唐宋诗词里的常客。有唱着烟雨江南的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紧接着,远远便看见酒家的辛弃疾也来了,“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宋朝商业繁荣,激烈的竞争让商人们产生了广告意识,店铺开始都有了自己的招幌。

        展开宋代风俗画长卷《清明上河图》便能一睹当时的盛景。到了在明清及民国后,独特的招幌文化日趋成熟、完善。

△ 清明上河图局部

招幌里的人情味与生活气

---

        常言“字如其人”,这个“字”,既是你自己,也是别人眼里的你。从字里 ,可以看到一个人的性情。

        与满大街生硬的印刷字体相比,手写的书法字体有着更灵动的生活气,更让人亲近,也格外引人注目。

        《香港年报》曾道:“成千上万的招牌拥抱着街道,以独有的精致古朴传递着各种讯息:每一个路牌,都蕴含着人情的气息。”

为城市写诗

---

        在上个世纪,街道的招牌便成为了香港的视觉语言。据香港《大公报》报道,据不完全统计显示,香港有数十万块大大小小的招牌,坐落于繁忙街道和密集楼宇之间,成为香港的独特景观。

        白天散发着浓厚的烟火气息,入夜则霓虹闪烁、流光溢彩,灯光里飞驰的迷离与浪漫;一度成为了各种电影的绝佳取景地。

        这些招牌不但没有影响市容,反而成就了独一无二的城市特色与非凡的活力。

        字体们潜入招牌,成为了建筑的一部分,为城市写诗。城市的漫长岁月,在招幌不断的新旧更迭中铺开。

愿远去的风景可以重来

---

        在香港、台湾...招幌尚有一展身手之地,大陆的招幌书法却在逐渐消失。店家不再花心思琢磨,为醒目,求便捷,往往都是街边打印店的“五毛钱”设计效果。

        它们曾是城市里的文字风景,见证过浮华,也历经衰败。但愿除却在港台电影匆匆一瞥之外,还能再次见到它的风采。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