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百年未动的《开成石经》面临移徙

2018-06-11 14:43:57 来源: 点击:
        拥有900多年历史的西安碑林将开始规划“北扩东进”的消息曾让不少人为之欣喜,然而,2018年1月的《西安碑林博物馆文化项目简报》中称,西安碑林中唐代《开成石经》可能因此次扩建被移徙,由于迁移将会对石经造成损伤,近日相关文物专家联名希望能在即将启动的西安碑林北扩中,让《开成石经》留在原地。
 
        西安碑林博物馆研究员陈根远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西安碑林在915年前建立之时,主要为了保护《开成石经》和《石台孝经》为主的唐代文物。这也使碑林成为了现存最早的‘博物馆’。”
 
        西安碑林博物馆党委书记王明升今天在回应“澎湃新闻”时表示:“ 碑林的扩建工程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展示文物、传承传统文化。最终《开成石经》是否会搬还是需要听取各方意见。”
 
《开成石经》专展北面旧影
 
        如今的西安碑林博物馆起源于唐代,当时只是存放着《石台孝经》和《开成石经》。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辛德勇在《西安碑林迁置时间新说》一文中考证:以这两种大型石刻的移动过程作为标志,来看待“碑林”的迁移过程的,那么,它前后总共存放过四个地点,迁移了三次(有学者认为两次),在宋徽宗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始迁至今址。
 
        也就是说自宋徽宗开始,历经朝代更迭、政治中心迁移,《开成石经》却915年未曾搬动。近千年后,曾是隋大兴城、唐长安城的西安,早已面目全非,能够体现其空间位置且还一直带有生命的标志性遗存,或许只有《石台孝经》和《开成石经》了。在辛德勇等文博界专家看来,《开成石经》成为西安城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地理坐标,也不应再搬动它了。

 
西安碑林
 
        《开成石经》是城市记忆的载体,不宜也不应搬迁
 
        据悉,《开成石经》始刻于文宗大和七年十二月(834年),开成二年(837)完成。依次计有《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等12种儒家经书,另有《五经文字》《九经字样》附于《春秋左传》之末。共刻114块碑石,每石两面刻,每碑上下分为8段,每段中每行刻10字,共刻经文650252字。碑石高约2.16米,面宽71-97厘米不等。下设方座,中插经碑。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学说成为中国主流思想。以后,历代对儒家经典的传播、研究、阐发都极为重视。为了避免儒家经书在流传讲授中产生讹误,遂有国家刊刻儒经之举。《开成石经》是中国历史上7次刻经存今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开成石经》完整保存了迄今所见儒经的最早版本、完善了儒家经典核心的内容框架、并经过几代人研究校勘,是对儒家文献以及中国汉字的极为严格而成功的一次标准化。对宋版有直接的重要影响。
 
石台孝经
 
        而宋代碑林建立以及以后历代修葺都是围绕《开成石经》和《石台孝经》的最初定位展开,换言之,《开成石经》的精心陈列奠定了今日西安碑林的核心格局。《开成石经》本体、陈设格局及其与附属历史建筑的原境依存关系,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化遗产西安碑林的最为核心重要的历史与文化内涵,是西安碑林这个中国最重要的遗址类博物馆的“遗址”标志,是西安碑林930年来最重要的记忆载体。
 
        鉴于此,曾经或正在西安碑林博物馆工作的四位研究员,也是此方面的专家路远、王其祎、陈根远、杨兵联署“反对移动《开成石经》意见书”,并在送达西安碑林博物馆及陕西省文物局。
 
安碑林博物馆工作的四位研究员提交的意见书
 
        意见书中,四位专家就《开成石经》不搬提出了几点意见和依据:
 
        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的相关文物保护。搬动《开成石经》是破坏《开成石经》与附属古建的依存关系,是对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形成历史的不尊重。也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第二,《开成石经》碑石在搬迁移动中可能发生的损坏问题。
 
        《开成石经》与移动几件单体碑石难度完全不能相提并论,除了其114块碑石要环环相扣,绝对对齐(因为其中有几十块碑石已经断损为两块甚至更多,甚或有所残缺),而且因为规模大,还要几乎做到无缝对接,搬迁移动以及重新安放中,难免要对石经上的文字造成一定的损伤。
 
《开成石经》在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迁至今址前迁移了三次(有学者认为两次)留下的损损坏的痕迹
 
        比如,明末断为两截的东汉名作《曹全碑》,在1956年搬迁到西安碑林的时候磕损了“老”“离”两字。90年代中期,隋代《李和石棺》棺底在从东院向西院搬动的过程中断为两截。如果此次搬迁,石经上文字的磕损其损失无法挽回。
 
        1956年,《曹全碑》在搬迁到碑林的时候磕损了“老”、“离”两个字。
 
        第三,900多年前,《开成石经》搬迁、陈列是极为慎重、极为周详的一个系统工程,今天看来,它的布局依然十分严谨合理、参观路线相当通达顺畅。并无搬迁必要。而其他展室碑石密集,适当舒朗调整是有益的。
 
《开成石经》专室西侧南面,布局相当严谨、合理。
 
        第四,不搬《开成石经》依然可以把碑林北扩做好。
 
        碑林有很多碑石墓志过去因为陈列面积不够,没有办法陈列。所以碑林北扩有充足的文物准备和许多主题可以填充。比如,碑林仅颜真卿、柳公权的碑就有10个,建立专门的碑帖艺术馆、墓志陈列馆、中国书法源流馆等方式组合和研究现有。如果搬迁《开成石经》,旧有的碑林区域文化内涵被破坏。如果不搬,未来新旧碑林可以相得益彰。
 
陈根远对《开成石经》充满了感情
 
        西安碑林博物馆研究员陈根远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西安碑林在915年前建立之时,主要为了保护《开成石经》和《石台孝经》为主的唐代文物。这也使碑林成为了现存最早的‘博物馆’。宋代以来,历代对碑林的扩建修缮几乎围绕《开成石经》展开,其他石碑有所变化,《开成石经》和《石台孝经》没有移动过,可以说是西安这座城市的‘定海神针’。《开成石经》不宜搬迁,也没有必要搬迁。 1961年,西安碑林被定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文化遗产,其内容包括碑石、碑石附属古建,以及《开成石经》和《石台孝经》与附属古建的依存关系。搬动《开成石经》是破坏开成石经及其附属古建的依存关系,是对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形成历史的不尊重。”
 
《开成石经》专室东北角,展室建筑系1938年重建
 
        《开成石经》是否会搬还需听取各方意见
 
        作为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专家提出“不搬”的建议,这不禁让人想到了20世纪50年代,梁思成等人为保护北京城墙的大声疾呼和据理力争。而在2004年,永定门城楼重建竣工,对于北京城墙的保护,未来给了历史答案。无独有偶,1990年代初记录着民国历史日耳曼式建筑济南老火车站被拆,近年来附件的消息不绝于耳。原济南市委原书记王文涛在谈到老火车站复建问题时也提出:“比如说我们一直比较纠结的老火车站的问题,建与不建,为何不让市民参与呢?市民才是这个城市的主人。”据悉,民间投票有超过半数济南人希望老站复建,并立碑警醒后人。
 
        西安碑林博物馆研究员陈根远通过个人社交媒体在网络上发起过《唐代开成石经千万不可轻易移动》的倡议,截止2018年1月,此则微信倡议已经点击12115次,其中参与《开成石经是否应该搬迁?》投票1050人,认为“《开成石经》应该搬迁”的12票,占总投票的1.14%。认为“《开成石经》不宜搬迁”的1038票,占总投票的98.86%。
 
       记者联系了西安碑林博物馆党委书记王明升,希望他对为何北扩需要移动《开成石经》、以及西安碑林博物馆“北扩东进”规划的进展情况给出回应。他认为,如果到过西安碑林博物馆也许会感到,碑林像是一个各个朝代放文物的“库房”,碑林的扩建工程是为了更好保护、展示文物、传承传统文化。最终《开成石经》是否会搬还需听取各方意见。目前,浙大和其他保护单位的专家团队在做《开成石经》的三维扫描工作,对所有碑石做全面检查,看哪些碑石有裂缝,不同碑石的问题都有相应的保护方案。
 
        西安碑林始建于宋哲宗元祐二年,经金、元、明、清、民国历代的维修及增建,现收藏自汉代至今的碑石、墓志4000余件。
 
        《开成石经》是否搬迁虽尚无定论,但这同时引发出一些思考。比如,博物馆中,在一些决策上遇到分歧,哪些应该听专家,哪些应该听行政?或者是否在提出规划之初,需要多方面调研、听取专家公众等的意见、做出讨论后,给出最合适的方案实施?希望西安市文物部门与相关单位对作出迁移这一重要文物的决策慎之又慎。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