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的原典------《开成石经》

2017-10-27 14:50:00 来源:西安碑林博物馆 点击:
古本之终  今本之祖

       
        石经,是刻在石碑、摩崖等石头上的经书。《开成石经》刻制于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因此,又名“唐石经”。它气势恢宏——由114块巨大的青石组成,每座石碑高216厘米,宽83至99厘米不等,两面都有文字,共镌刻了650252个字,内容包括了中国古代儒家最重要的十二部典籍:《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清朝时,又补刻了《孟子》,共17面石碑约三万余字,于是儒家十三经的石刻便完整地呈现在西安碑林中了。它们整齐有序地排列在一起,被称作“世界上最重的一部书”。

 




 


 

        走进西安碑林博物馆的第一展室,仿佛走进一个宏大的石碑阵,其间矗立着一百多块高大宏伟的石碑,这就是著名的《开成石经》。
 


 

        碑林博物馆紧邻书院门文化街,以收藏、陈列和研究历代碑刻、墓志和石刻闻名于世。碑林博物馆由孔庙、碑林、石刻艺术室三部分组成,包括碑室7座、碑亭8座、碑廊8座,和石刻艺术室、文物陈列室等展厅。作为公认的书法艺术圣地,西安碑林是一部由众多国宝级名碑写成的凝固的中国书法史。下图为第五陈列室部分碑刻。
 


 

     碑林最重要的石碑《石台孝经碑》。该碑亭匾额的“碑”字少一撇,传说是林则徐被贬新疆路过碑林时书写,因心情不好少写了一撇。其实宋以前“碑”字大多采用此写法,到宋代雕版印刷普及后,规范后的“碑”字加上了这一撇,后人反认为原来的写法出错了。这正好反映了汉字的演变历程。

       石台孝经碑是唐玄宗李隆基作序、注释并书写,于天宝四年(745)刻成的御碑。李隆基登基前发动两次兵变分别杀了伯母韦皇后和姑姑太平公主。为确保帝位,他在天宝三年(744)宣布以孝治天下,诏令家藏《孝经》一部,并亲自书写《孝经》刻碑以示天下。太子李亨(唐肃宗)用小篆体在碑额撰写“大唐开元天宝圣文神武皇帝注孝经台”16字。碑文书法相当不错,难怪《旧唐书·本纪》称李隆基“多艺尤知音律,善八分书”。

        石台孝经碑为四面方碑,碑头方额浮雕瑞兽、额上为灵芝云纹的双层花冠盖石,碑下三层石台阶四面都有线刻蔓草、瑞兽等图案。由于四面碑中间是空的,1973年8月修正此碑时竟发现其中藏着大量铜钱和两个国宝级卷轴:其一为《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宋代全碑拓本;另一个为东方朔偷桃的套色版画,题名、印章都是吴道子。

 

     
        西安碑林是中国保存古代碑石最多的地方,是古代书法艺术的宝库。碑林第一陈列室保存一套完整的《开成石经》,是唐太和四年(830)由艾居晦、陈介等用楷书分写,于开成二年(837)完成的一部石刻经书,内容包括《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氏传》、《论语》、《孝经》、《尔雅》等12部经书,以及《五经文字》、《九经字样》,加上清代补刻的《孟子》合称《十三经》。它们以前是文人必读之书,为避免传抄经书出现错误,便把经书刻在石碑上作为范本,并立于长安国子监以供校对。

 

         
       《京兆府学新移石经记》碑记述:《开成石经》原在唐长安城务本坊,天祐元年(904)长安城缩建后“六经石本委弃于野”。后梁名将刘鄩(856~920)镇守长安时接受尹玉羽建议,将《开成石经》移到城内“唐尚书省之西隅”。宋元祐二年(1087),蓝田的吕大忠将《开成石经》和《石台孝经》移到孔庙(现址),后又陆续将颜、褚、欧阳、徐、柳等所书的石碑保存于此,形成碑林,可以说没有《开成石经》就不会有西安碑林。

       中国古代有文可考的大规模刊刻石经一共有七次,依次为:东汉《熹平石经》、曹魏《正始石经》、唐《开成石经》、后蜀《广政石经》、北宋《嘉佑石经》、南宋《绍兴石经》和清《乾隆石经》,现在仅有《乾隆石经》(保存在北京国子监)和《开成石经》仍完整保存。《开成石经》有114石,228面,共计650252个字,号称“世界上最大最重的一部书”。
 

《礼记·郊特牲》局部 
 

《礼记·内则》局部

《礼记·内则》局部
 

《礼记·内则》局部


《礼记·内则》局部

        陈列室外的碑廊中也不乏国宝级文物,如1986年出土《大唐回元观钟楼铭》,但在碑林它们只能待在室外。


 

        碑林收藏的文物中墓志占了很大一部分,其中一些陈列在碑室间的东西碑廊里。其中第二碑室(南)与第三碑室(北)间的碑廊为北朝墓志;第三、第四碑室和第四、第五碑室间的碑廊是隋、唐代墓志;第六、第七碑室间的碑廊陈列是宋、元、明代墓志。碑林最大、最豪华的墓志为石刻艺术馆中唐代李寿的墓志,将在下篇介绍。墓志上的历史人物记录不仅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也是学习书法很好的范本。下图为第四、第五碑室间的墓志廊。

 

任城王妃李氏墓志,刻于北魏景明二年(501)

        北宋咸平二年(999),梦英把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的540个偏旁部首分别篆出,并用楷书注释,自作序文说明,刻成《篆书目录偏旁宇源碑》。此碑对研究汉字的渊源、演进以及篆体书法大有裨益。下图为碑体局部。

       
       石碑上常有非常精美的石雕。

 

       
        《关中八景》碑,关中八景指:(雁塔晨钟中的“雁塔”不是大雁塔,而是“荐福寺小雁塔”)

华岳仙掌:玉屑金华承露盘,武皇曾铸旧长安。何如此地求仙诀,眼底烟雾指上看。
太白积雪:白玉山头玉屑寒,松风飘拂上琅玕。云深何处高僧卧,五月披裘此地寒。
骊山晚照:幽王遗恨没荒台,翠柏苍松绣作堆。入暮晴霞红一片,尚疑烽火自西来。
雁塔晨钟:噌弘初破晓来霜,落月迟迟满大荒。枕上一声残梦醒,千秋胜迹总苍茫。
灞柳风雪:古桥石路半倾欹,柳色青青近扫眉。浅水平沙深客恨,轻盈飞絮欲题诗。
草堂烟雾:烟雾空蒙叠嶂生,草堂龙象未分明。钟声缥缈云端出,跨鹤人来玉女迎。
曲江流饮:坐对迥波醉复醒,杏花春宴过兰亭。如何但说山阴事,风度曾经数九龄。
咸阳古渡:长天一色渡中流,如雪芦花载满舟。江上丈人何处去,烟波依旧汉时秋。

 


 

        康熙御笔的《宁静致远》,其右侧为宋代石碑正面铭《劝慎刑文》(并序),背面刻《慎刑箴》,是两篇难得的中国古代法律史文献,均为北宋初年礼部尚书晁迥撰文,庞房篆额。
 

       
       渊静解先生传赞,明成化年间静庵所书,静庵为余洵的号。

 

       第七陈列室为《陕西本淳化阁帖》。宋淳化三年(992),宋太宗命王著将宫中所藏历代墨迹摹刻到枣木板上,起名《淳化秘阁法帖》,该帖不久毁于火。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肃宪王根据原拓本刻石藏于藩署,称为《兰州本》。碑林的《陕西本》是清顺治三年(1646)费甲铸按《兰州本》摹刻,是现存三套刻石中保存最好的一套,共十卷,145石,两面刻字。《淳化阁帖》荟萃历代帝王、名臣及名书法家字迹,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法帖,被称为“法帖之祖”。不过由于《淳化阁帖》在碑林最后两间展室里,加上内容过多,参观者并不多。

      碑林内还有很多国宝级碑刻,若要仔细欣赏,估计花上一个月也不为过。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