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右任——平生耿介著华章
在书法大家于右任的人生岁月里,最后15年无疑是一段痛彻心扉的日子。历历愁心乱,迢迢独夜长。独居台湾的右老像一只断了线的风筝,亲人在“那头”,而自己飘零在“这头”。在疾病和忧戚的双重折磨下,最终没能回到大陆的于右任在1964年11月10日长眠在海峡彼岸。落叶未能归根,只留下一首令人肝肠寸断的《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这首诗也成为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盼望两岸统一的最有力心声。
除了引人感慨的诗词,于右任的书法、品格,尤其他的爱国情怀,影响了数以万计的追随者和崇拜者。他以雄肆洒脱、抗心希古、傲然自守的独特艺术风貌在书坛巍然屹立,尤其是以碑入草的艺术风格为后代所宗仰。他的“革命”精神贯穿一生,不仅早期跟随孙中山先生投身革命,还在晚年推动“标准草书”的出台。他为人耿直、品格高尚,却又不失风趣幽默,让与之接触过的人都印象深刻、心生敬佩。如今,于右任虽然故去五十多载,但是他对后人的影响却日益深远。人们也常常以各种形式表达着对这位老人的怀念和祭奠……
5月11日,“为万世开太平——于右任书法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此次展览引起了书法界的广泛关注,日本于右任研究协会、台湾于右任书法收藏研究院的相关负责人,以及远在美国洛杉矶的于右任之子于中令也专程赶来参加了展览开幕式。大家纷纷从四面八方聚集到中国美术馆,怀着对右老的敬仰和思念,共同见证这次盛会。
此次展览分为生平事迹介绍和展品陈列两大部分。生平事迹部分通过图片、文字、实物以及出版书籍,介绍了于右任的艺术生涯及相关活动,脉络清晰,一目了然。展品陈列部分又分为“铭心金石”“千秋浩歌”和“杖行天下”三个主题,全面展示了于右任的诗情、书艺和爱国情怀。细细体味,记者才发现,原来三个主题馆的名字取自右老所作的《四十七年生日诗》:“铭心金石友兼师,满目琳琅画与诗。我是人间苦力者,艰难老树启新枝。昔提一杖行天下,今对千秋发浩歌。云烂月明时出现,太平洋上一头陀。”
杖行天下:赤胆忠心系家国
此次主展厅中,迎面悬挂是选用右老的草书墨宝制作的展标——“为万世开太平”六个放大镂空的黑字。这几个大字在丈余长的红色绸布背景的映衬下,显得气势磅礴、震撼人心。这六个字引自右老在世时最喜欢的北宋张载的一句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足可见其价值观和人生观之崇高远大。因为喜欢,右老常常吟诵,也常常以此句进行书法创作。
作为革命先驱,于右任一生写过许多明志、赠答的内容,从中可以体现其政治情怀与抱负。如,此次展出的《赠振华先生》一作,于右任写道:“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在《中吕·醉高歌》一作中,他又写道:“自由之战经年,革命成功尚远。太平乐府人间遍,呼唤中华运转。”从这两幅作品,我们可以窥见一斑。
于右任曾说:“有志者应以造福人类为己任,诗文书法,皆余事耳。然余事亦需卓然自立,学古人不为古人所限。”不论是“余事”还是“己任”,于右任一生都是全情投入、全力以赴,做得风生水起、出类拔萃,为后人所仰——他当年追随孙中山先生加入同盟会,先后创办《神州日报》《民立报》,积极宣传民主革命活动,担任国民政府审计院长、监察院长,为推翻清朝封建帝制、声讨袁世凯呼号奔走……将一生戎马文心、赤肝忠胆注于笔端,得正大、雄迈、磊落、浑朴之气象;晚年力排众议、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标准草书”的推行,为草书艺术在当代的发展做出卓著贡献……
提到“标准草书”,不得不说,这是于右任一生最卓著的成就之一。他总结出“易识、易写、准确、美丽”四大原则,其中只有“美丽”一条与艺术性相关,而其他三个原则都是其出于“让书写变得省时节力”的初衷。正如西泠印社副社长李刚田认为的那样,“于右任的标准草书,是其站在忧国忧民的立场上,进行的一场书法改革”。于右任在《标准草书自序》中也坦陈:“文字乃人类表现思想、发展生活之工具。其结构之巧拙,使用之难易,关于民族之前途者至切……然则广草书于天下,以求制作之便利,尽文化之功能,节省全体国民之时间,发扬全族传统之利器,岂非当今急务欤!”从中,其倡导标准草书的出发点让人一目了然。
铭心金石:倾心书艺追古人
于右任百余件书作或悬挂于展墙上,或陈列于橱柜中,穿行其间,观赏着这些行书、草书、隶书,楹联、扇面、立轴……或雄健豪放、气势磅礴,或神韵超迈、从容大气,让人不由心潮澎湃、久久难以平静。李刚田用“威而不猛,光而不耀,直而不肆”来形容右老的字,恰如其分。我们从他的作品中即可以感受到右老书法中的温润自然,一如其在书法艺术上所追求的“美丽”——绝不是刻意造作的美,而是自然而然生发出的美。因为,他认为,一切要顺乎自然,绝不能迁就美观而违反自然,因为自然本身就是一种美。这种自然的美在他的作品中完美地体现了出来。观赏这样的作品,绝对是一种享受、一场精神盛宴。展览现场,就有很多书法爱好者驻足在一幅幅作品前,手臂在空中挥舞着,模拟右老书写的笔法,时而会心一笑,或许是领略到其中的奥妙了吧。
于右任被世人称作“二十世纪书坛最为耀眼的书者之一”。他的书法碑帖融合,以碑之博厚运帖之灵韵,为时人所重。但是,任何成功都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取得的。无论一位书家天资多高,如果没有“退笔成冢”“池水尽墨”的经历,想取得卓越的成就几乎是不可能。于右任也是如此。他自述学书经历说:“朝临《石门铭》,暮写《二十品》。辛苦集为联,夜夜泪湿枕。”从中可见其在艺术追求的道路上所用心力之多。
爱书法,更崇尚碑学。于右任不仅朝临暮写,还苦心搜求到从汉代至宋代的墓志近400方,并铭其斋曰“鸳鸯七志斋”,其收藏碑石也因之被称为“鸳鸯七志斋藏石”。于右任把这些碑刻视若珍宝,但是他并没有把珍宝“私藏”起来,而是于1936年委托杨虎城将军派专人将这些国宝送回陕西,全部捐献给西安碑林,让世人共赏。此举为中国书法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这种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身边的人和一代代追随于学的后辈,中国侨联副主席朱奕龙先生就是其中一员。
朱奕龙花费20余年的时间,不遗余力地从世界各地收藏右老书法作品400余幅、石刻遗珍200余件,编辑出版于右任先生墨宝大型书法集8册,并投资上千万元成立于右任书法艺术研究院……他坦言,这个过程就如同拾起一颗颗散落在人间的珍珠,并将它们串联起来,凝聚成文明的珍藏。他多次办展,把自己收藏的右老作品与大家共赏,还分两次向中国美术馆无偿捐赠了十件右老书作,填补了中国美术馆对20世纪重要书家书法收藏的空白,丰富了国家美术收藏。朱奕龙说,于右任先生以书传道、以字含情,承载了民族气节,抒发了家国情怀,自己深深地被右老的人格魅力和书法风格所吸引、所感染,把右老的作品捐赠给中国美术馆,就是这些作品最好的归宿。
千秋浩歌:饱读诗书展才思
有人说,于右任的书法成就首先源于天赋学养。此言确实不假。其自少时即饱读四书五经,熟谙文史,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洗礼,曾以第一名成绩考入县学,成为秀才,与吴宓、张季鸾并称为“关学”余脉。1898年,参加岁试,他又以第一名成绩补廪膳生,被陕西提督学政叶尔恺誉为“西北奇才”,可见其传统文化积淀之深。于右任一生写就大量诗文,皆有感时事、忧国忧民、抒修齐治平之理想抱负,呈磊落襟怀,示雅好清节。因受新思想的影响,他又不固守封建说教,身体力行投入革命,其诗文境界因此更为开阔豪迈,下笔自然脱尽尘俗。此次展览中就展有很多于右任书写的自创诗,让观者从中领略其飞扬的文采,同时,又被笔墨间流露出的壮志豪情所感染。特别是,于右任至台湾后,无时无刻不思念着祖国和家乡,并有感而发地创作了大量的思乡诗词。如此次展出的《基隆海滩小坐》这幅作品,上面写道:“锦绣家山万里同,寻诗处处待髯翁。今朝稳坐滩头石,且看云生大海中。”从中不难感受右老思念故土的哀伤之情。
右老生前一直盼望着祖国统一、回归故里,但是他没有活着等到这一天。如今,千古英雄变荒丘,右老已安眠于远离家乡的台北八拉卡山上的陵园里。但是,他的书学思想和革命精神万古永存,并将激励一代代后学砥砺前行。他的夙愿,也成为了所有中华儿女追求的梦想!
于右任行草《四十七年生日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