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书法 | 金文艺术
金文书法按时代可分为:商代的金文、西周金文、东周金文三个历史时期。
(一)商代的金文书法
商代社会,敬神崇祖,金文作为祭祀礼器中祷告神祖的文字,其书法受到了神权社会意识的束缚,书家多重于传统艺术的表现。商代有铭青铜器宝贵的资源,可作为甲骨文书法的文字补充。目前,学术界把商代青铜器分为早期(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5世纪中叶)、中期(公元前15世纪中叶—公元前13世纪)和晚期(公元前13世纪—公元前11世纪)三个阶段。
商代早期及中期的金文一般一二字,多则四五字,多为族徽,文字如画,或多作肥笔,或若钢筋铁架,风格简略,体现出书画同源的本色,如商代早期的《目爵》(见图一)及中期的《天鼎》等。
商代晚期开始出现数十字篇幅的金文,如《戍嗣子鼎》(见图二)铭3行、30字,以及《小臣俞尊》铭等。金文简洁,古朴平实,虽无长篇章句,但字字恭敬,横、竖、曲、折规范不苟,运笔流畅,书契交融,反映出时人对上帝神祖的无限虔诚,常见瘦筋书体。
图一
图二
(二)西周的金文书法
武王一统天下之后,孕育着一场不可阻挡的新的社会、文化、艺术变革。其子周成王即位,决心创建一个和谐重光的社会。《史记》记载:成王“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改,而民和睦,颂声兴”。在这样和睦颂声的环境下,书家的艺术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金文书体从瘦筋风格中解放出来,文学上有了重大突破,开始出现长篇铭文。
西周早期(武王、成王、康王、昭王)金文,结体瑰丽、雄奇恣放,字形及大小皆因体而施,书体自由,笔画雄健,颇有“宽可走马,而密不容插针”之势,出现了百余字的长篇铭文,如1963年宝鸡出土的《何尊》(见图三)铭12行,存119字。康王时金文又出现了分篇形式,如《大盂鼎》(见图四)的一篇铭文,右十行,左九行,二百九十余字,对称分列,为长篇金文的表现形式开创了先例。成康书风之变,推动了金文艺术的发展。
西周中期(穆王、共王、懿王、孝王、夷王)金文,字法严谨、结体周密,柔和圆润、笔韵连绵,行款有律,布阵气势宏伟。如《师虎簋》《墙盘》等。
西周晚期(厉王、共和、宣王、幽王)金文,是金文艺术成熟期,字迹端正、笔画匀称,纵横有度、疏密相当,厚实壮美。如周宣王时的《虢季子白盘》(见图五),又《毛公鼎》铭文32行, 497字,是金文中单器字数最多者。
图四
图五
图六
(三)东周时期(春秋、战国)金文,由于王室衰微、诸侯问鼎、争霸称雄,各国异文,诸侯王臣之器盛行。文化是国力的象征,齐、楚、秦、晋、吴、越、宋等强国都留下了各自不同书风的金文,时代造就了一代艺术书法大师,使金文艺术展示出百花齐放的景象。其后七国殊轨,文字乖别。
春秋时期,中国书法史上出现了青铜器铭文的鸟虫书,金文走向了美化变异。1978年河南省浙川下寺春秋楚墓出土的《王子午鼎》,是金文史上首次出现的鸟虫书,腹铭14行、84字。鸟虫书,也称“虫书”“鸟虫篆”,是沿用王莽时“六书”中的名称。从出土文物上分析,字间笔画中不只是鸟、虫两者,《王子午鼎》铭文中还发现了人形,这使我们对历史遗称的内涵有了新的认识。出土青铜器中还见有越、楚、蔡、曾、吴、齐、晋、宋、陈、徐等诸国的鸟虫书。秦金文宗周气息浓郁,根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继承了周所兴之地的文化。秦金文书体,字画线条匀直、浑厚刚毅,书写规范,行款有律,字体大小一致,为后世铁线篆之宗,如《秦公簋》(见图六)。
战国时期,由于七国争雄,大量的兵器需求促使了冶炼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铸铁冶炼技术的进步和柔化技术的发明,能“采五山之精,合六金之英”,刀具的锋利和坚韧有了质的变化,使战国时期的金文中出现许多刻铭,锲者匠心独创,运刀自如,横竖参错,翩翩有姿,体现了时人巧夺天工的智慧。如1977年在河北平山中山王墓中出土的三器(见图七为其一),其中方壶铭文长达450字,堪称战国最长的金文。吴越兵器鸟虫篆,文字生奇,回翔动静,错落其间,如越王句践剑(见图八)金文铸铭,结构平正,为后世小篆所校宗。
图七
图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