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宾虹临金文合集欣赏

2019-04-10 16:53:03 来源: 点击:


        黄宾虹(1865 年1月27日——1955 年3月25日),原籍安徽省徽州歙县,生于浙江金华,殁于杭州,享年90岁。成长于老家歙县潭渡村,初名懋质,后改名字,字朴存,号宾虹,别署予向。一生致力于艺术、学术的研究和探索,成绩斐然,人誉之“百年巨匠”,与齐白石有“南黄北齐”之称。

        他做过记者、编辑、教授,主要的贡献亦在艺术领域,诸如中国书画史论、书画创作、金石学以及三代古文字学,尤以崇尚“内美”的艺术史观和书画独诣,在艺术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影响力。“内美”艺术史观是黄宾虹学术的核心,是黄宾虹受20世纪上半叶新文化运动精神召唤,立足中国固有艺术本位,沟通西方现代画学理念,重整并开拓中国画传统理论取得的重要成果。


佳作欣赏


        他以中国传统画论的“气韵”、“神似”、“虚”为基点,吸纳西方“不齐弧三角”的现代审美观,建立了“画重内美”艺术观。关于“内美”,他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有着多方面、多角度的阐发。在《国画之民学》演讲里,他对“内美”有如下的阐发:“凡是天生的东西,没有绝对方或圆,拆开来看,都是由许多不齐的弧三角合成的。三角的形狀多,变化大,所以美;一个整整齐齐的三角形,也不会美。天生的东西绝不会都是整齐的,所以要不齐,要不齐之齐,齐而不齐,才是美。《易》云:可观莫如木。树木的花叶枝干,正合以上所说的标准,所以可观。这在中国很早的时候,便有这种认识了。君学重在外表,在于迎合人。民学重在精神,在于发挥自己。所以,君学的美术,只讲外表整齐好看,民学则在骨子里求精神的美,涵而不露,才有深长的意味。”



        在朱砚英笔录、黄宾虹口述的《虹庐画谈》里则有更具体的表述:“参差离合,大小斜正,肥瘦短长,俯仰断续;齐而不齐,是为内美。”



        黄宾虹自20年代开始发表古玺印方面的研究成果,1930年发表在《东方杂志》第27卷第2号的《古印概论》是一篇极为重要的古印研究的学术论文。该文分“文字蜕变之大因”、“名称施用之实证”、“形质制作之代異”、“谱录传世之提要”、“考证经史之阙误”、“篆刻名家之法古”六个部分,附以“拓印编目”,囊括了前人和自己数十年研究的成果。该文发表后,引起海内外学者的关注。1937年,法国汉学家皮埃尔·道丁(Pierre Daudin)翻译成法文,刊于在越南西贡出版的《中国和安南的印章》(Sigillographie Sine-Annamite, Saigon: Imprimerie de l'Union, 1937)一书,乃为西方介绍中国古印之滥觞。



        金石学以及作为重要构成部分的古玺印,在黄宾虹整合中国传统画论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互补之功。黄宾虹打通了金石学和美术学两大领域,将金石精神融入书画理念。清代“四王”以来,“正统”画学崇尚“帖学”,帖学用笔的软弱特性导致中国画萎靡不振,每况愈下。有见于此,黄宾虹极力推崇包世臣的《艺舟双楫》,该书发掘倡导的“碑学”用笔被黄宾虹认为是画学秘籍。他不止一次说过它的重要性:

         “绘画与书法息息相通,得于魏碑之中,如《艺舟双楫》之论用笔方法,加以分析条理,证明蹊径,易于入门,亦为要务。”(与郑轶甫书)

        “《艺舟双楫》系包慎伯得邓石如之传而发明书法秘诀,前人所不言,在于各人之心领神悟。此书出板,书画家之秘钥尽显,所以道咸中文艺高于前人。”(与汪聪书)



        黄宾虹看重此书的关捩在于下列的叙述:“锋既着纸,即宜转换,于画下行者,管转向上;画上行者,管转向下;画左行者,管转向右,是以指得势而锋得力。”

        由刻碑刀法而生发的碑学用笔产生万毫齐力、八面出锋的逆笔生辣效果,一扫一味以柔顺为特性的帖学用笔是尚的萎苶之风。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