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一碑 | 《哭守道先生碑》

2018-02-02 17:12:40 来源: 点击:



宋刘概《哭守道先生诗》石刻
        山东省泰安市档案局的陈列展室里,藏品琳琅满目。在一个不太引人注目的角落里,矗立着一座石碑,碑文已经模糊不清,碑体有残缺,据单位负责人讲,这是一块宋碑。
        20世纪90年代初,从事泰山文化与历史文献研究的学者在泰安城东南的徂徕山探访时,于一农户家的猪圈内发现了原立于石介(守道)墓前的《哭守道先生碑》石碑。泰安市档案馆获此信息后,派人对该石碑进行了抢救性保护,并征集进馆。
        石介(1005~1045),字守道,北宋兖州奉符(今山东泰安东南)人,家居徂徕山下,北宋初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者,经学家、文学家,宋理学先驱。因曾创建泰山书院、徂徕书院,以开宋理学风气之先声,“泰山学派”创始人,世称徂徕先生。与胡瑗、孙复一起被后人合称为“宋初三先生”。石介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曾历任秘书省校书郎、郓州观察推官、镇南军节度掌书记、嘉州军事判官、国子监直讲等职。石介性格耿直,敢言直谏,“指切当时,是是非非,毫无顾忌”,写了<庆历圣德颂>,指名道姓地品评人物、褒贬大臣,因此得罪了不少人。石介行文“倔强劲质,有唐人之风”,著有《徂徕集》二十卷,对后世影响深远。后人将石介奉为“泰山五贤”之一。
        石介出生于一个大家庭,其父石丙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2年)进士,“专三家《春秋》之学”,“仕至太子中舍”,官至太常博士。石介“貌厚而气完,学笃而志大。”二十多岁时,他北游魏地,到宋初古文家柳开的出生地瞻仰柳氏遗迹,后又南下宋城(今河南商丘),进南都学舍,跟随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诵读诗书。天圣八年(1030),二十六岁的石介中进士,任郓州观察推官。
        石介的一生大多数时间是从事教育活动,开办书院,主持地方学官,终其一生不遗余力。景祐二年(1035)石介在东岳庙(今泰安岱庙)东南隅的柏林地兴建学馆,孙复名其为“信道堂”。其旧址今在泰安城内岱庙汉柏院的南部。后来由于岱庙扩建,信道堂址并入岱庙院内,于是又到泰山中麓凌汉峰下重整院落,修葺房舍,构筑厅室,聚徒讲学,这就是“泰山书院”。
        康定元年(1040年),石介在徂徕山居丧期间,于徂徕山长春岭创建“徂徕书院”以《易》教授诸生。
        庆历二年(1042)以后,石介、孙复相继入国子监直讲,太学兴盛,弟子们也相继出山为官,泰山书院主持乏人,渐趋衰落。明朝弘治年间,曾在其旧址重建书院,嘉靖间,为祭祀孙复、石介二人建有二贤祠,隆庆间,增祀胡瑷,称三贤祠。1995年泰安市政府把泰山书院修葺一新,重现古老风貌。
        石介去世不久,乡人为他和孙复建“鲁两先生祠”以示敬仰之情。石介去世二十一年后,朝廷为其平反,其家族才正式安葬石介,欧阳修“徂徕先生墓志铭”即撰于此时,其铭文以石介与孔、孟相比,推崇至极。石介墓位于徂徕山西北麓,汶河东岸,桥沟村南、北望庄北。原墓林占地20亩,古柏千株,浓荫蔽日。前有明万历年间御史宋焘立“宋太子中允徂徕石先生神道碑”,后为石介墓。墓前立明代学者吴希孔书“宋故太子中允石介之墓碑”,碑侧嵌苏轼及刘概拜祭诗碑。墓林中还有石介于宋康定二年(1041年)所撰“石氏先茔表碑”。石介墓有欧阳修撰书 “徂徕先生墓志铭”。墓林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平毁,碑碣散佚。
        这座《哭守道先生碑》为宋代青州推官刘概为纪念友人石介于公元1045年所作。此碑高46厘米,宽58厘米,厚13厘米。经考证碑文楷体书刻,文字共11列,除最后一列太模糊难以辨认内容外,其余十列碑文如下:
        哭守道先生
        青州推官刘子作
        路出莱芜欲有题,感君追古思犹之;
        生前谤议风霆震,死后文章天地齐;
        万种梦魂随我作,百般禽鸟为君啼;
        孤坟一掩徂山下,汶水年年哭向西。
        据《徂徕石氏族谱》记载,诗碑中的“青州推官刘子”即为北宋隐士、文学家刘概。石介拜读过刘概所作的《韩吏部传论》,对刘概的学识十分敬佩,两人的情谊从《哭守道先生碑》中可见一斑。
        《哭守道先生碑》,距今久远,保留下来殊为难得。为我们研究历史当事人提供了珍贵的线索,它不仅是泰山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发扬泰山文化,传承历史文明,都有着现实意义。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