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阁体和台阁体是怎么区分的?各有什么特点?

2017-10-31 09:57:30 来源: 点击:

 

         馆阁体,一般是指明、清两代,对科举选拔人才考试所要求的书写体。在这里,馆阁体的内涵,包含着明代的“台阁体”。这不同的叫法,有不同的含义,但,都属于官方推崇的书法体例,大体风格相似,而被当代学人统称“馆阁体”。

        在明朝,洪武年间以及永乐初期,科举考试,并没有统一的书写要求,但楷书的优势已渐渐显出来了。自从书法家沈度、沈粲将楷书写得圆熟、平正,越来越受到明成祖赏识之后,他的书体渐渐受到了较高的关注,朱棣赞赏他为“我朝的王羲之”。从此后,他的书法被以“台阁体”的名义广泛宣传,追随者很多。这时,“台阁体”的主要风格是秀媚、圆整,号称“博大昌明之体”。台阁体盛行了许多年。有名的《永乐大典》,就是在朱棣的建议下,由40名专业的学子以台阁体的方式书写而成的。

        由于“台阁体”书法对统一、规范的要求较高,束缚了书法艺术的发展,在近百年后,也渐渐衰落了。

         大清初期,明末的大多数书法家,不满异族统治,多隐居不当官。清初的帝王,所追捧的书法家各有不同。如,顺治皇帝喜欢欧阳询书法,他的作品多以欧体流传!

        康熙皇帝早年喜爱的是王羲之书法,后效法董其昌,书法面目略有不同。与前几位不同的是,乾隆皇帝,最喜爱赵孟頫书法。

        正是由于乾隆皇帝的大力提倡,王公大臣,纷纷模仿学习,在这时“黑、大、圆、光”的评价标准,最终导致“馆阁体”定型。

        一种书法,一旦僵化,束缚了人的个性,就渐渐不为世人所喜好。这种千人一面的书法,负面影响渐渐显出来。因此,导致“馆阁体”选拔人才有数百年历史,但真正,为现在人所了解的名家却很少!

         从另一个角度分析,虽然,“馆阁体”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毕竟,在推广书法学习的作用上,是贡献很大的。也因此,保存好了许多手写书法古籍。

台阁体之沈度画像

        算来算去,馆阁体在古代,几百年间,虽然名气大,也只是一种书写流派,许多通过科举的、在书法上有一定创举的书法家,也大都流传下了与“馆阁体”很不相同的书体作品,如刘墉、姚鼐、王文治等,皆是如此。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