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的书法好在哪?
大德元年左右开始,赵孟頫迎来了书画创作的高产时代。就拿书法来说,此时赵孟頫已逐渐摆脱宋高宗的影响,开始广学魏、晋、唐、宋各家,上到钟繇、二王,下到颜真卿、米芾,都在取法范围之内。
这与他出仕后,在大都帝王身边的经历大有关系。作为元世祖忽必烈身边炙手可热的红人,在这数年中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珍贵的名家真迹,大开眼界,自己也开始购买古书画。
同时,赵孟頫也意识到伴君如伴虎,低人一等的南人身份+前朝皇室后代的敏感,他在政治上的抱负不可能得到真正施展,于是申请外放并得到批准,远离政治漩涡中心,不失为明哲保身的上策。
◆
《二诗二赞》
翩翩公子的奔放一面
赵孟頫的书法好在哪?这件长卷见证了赵孟頫从高宗一脉逐渐转型的过程,据卷后自题,这是在湖州的佛院观堂与友人“受益”相聚,饮酒后乘兴而就。未署年月,元贞二年八月赵孟頫返吴兴,一直在江南休病直到大德二年应召赴京,从行踪推算应当写于这段时期。大德元年他写过一篇《吴兴重修观堂记》,因此也有学者将这件作品的时间定为当年。受益,是赵友张谦的字。
与同时期的其它作品相比,这卷的书风可谓独树一帜,显露深受米芾的影响,点画果敢迅疾,快意纵横,激情洋溢,而重按铺毫处又有颜真卿般的豪迈,与一贯温文尔雅的形象陡然拉开距离,或许正是酒精的作用,让赵孟頫达到了随心所欲的境界,也只有现场观看才能真切体悟。
今天纽约大都会所藏五代董源溪岸图,曾经引发国际学者的争论,这幅画的定名据说正是来自赵孟頫此卷中的《题董元溪岸图赞》。
◆
《归去来辞》
理想和现实之间
如果留心赵孟頫的传世作品,会发现他常多次书写同样内容,时间跨度可以从早年到晚年。这里频繁出现的名字包括了《归去来辞》、《洛神赋》、《千字文》、《心经》、《赤壁赋》等,都有不止一件作品流传。
其中《归去来辞》除了展出的上海博物馆藏大德元年这件墨迹外,还有辽宁博物馆藏一卷,湖州博物馆藏大字行书本,龙美术馆藏罗振玉题跋本,此外还有赠送给学生昆山顾信的行书大小字各一本,均有摹刻入石,前后总计竟有6件之多。
陶渊明把退隐田园的理想浓缩进了《归去来辞》中,对于身处官场的赵孟頫深有共鸣,退隐和当官始终是难以取舍的矛盾,时不时就借手中笔墨抒发一下。但该干嘛还是干嘛,理想和现实并行不悖,这就是实用主义传统吧。
这件最后的署款是“孟俯”,而不是常见的“孟頫”,虽然两个字可通,但在赵的书作中极为罕见。
◆
赵孟頫手札
最灵性的笔墨旋律
赵孟頫手札十分精彩,气韵直逼二王。作为信件的手札作品,最能反映赵孟頫的性情,是他最自然的书写,与我们平常写短信一样,轻松随意的状态下写得尤为丰富有趣,又含有一种雍容富贵的气度。
对于赵孟頫的书札作品,历代书家有相当高的评价,如明王稚登认为:“赵魏公书名绝世,而尺牍尤工,纵横放逸,无不如意,若神入三昧,虽游戏而皆入圣也。”
赵孟頫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力。他在书法上的贡献,不仅在他的书法作品,还在于他的书论。他有不少关于书法的精到见解。他认为:“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形弗妙,虽熟犹生。学书能解此,始可以语书也。”“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
赵孟頫临写古人法帖上,他指出了颇有意义的事实:“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况兰亭是右军得意书,学之不已,何患不过人耶。”这些都可以给我们重要的启示。
◆
《洛神赋》
美人、美文、美字
由天津博物馆收藏的“为盛逸民书”洛神赋曾经多次出版,极为精彩有名。而故宫也藏有两卷真迹,相比并不逊色,除了第一期展示的这卷无纪年行书外,还有一卷是小楷,写于延祐六年,赵的晚年。此外,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有一件,“为清夫书”;还有一本册页,大德五年写在绢上的,现在属于私人收藏。
传说赵孟頫的众多收藏品中,就有东晋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的真迹,这或许是赵孟頫特别爱写《洛神赋》的原因之一,而曹植的华丽文采也应该是加分的理由。“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这是曹植用来形容洛神宓妃动人身姿的字眼,用来形容赵孟頫的书法,同样贴切。
◆
《胆巴碑》
赵体标准在这里
赵孟頫的书法名声之大,甚至远播海外,在朝鲜的影响很深。由他书写的碑刻数量极其之多,几乎随着他的当官足迹,一路都有立碑。其中有些碑的原稿得以留存下来,成为了收藏家珍爱的宝物。
《胆巴碑》是延祐三年赵孟頫奉皇帝之命,为龙兴寺金刚上师胆巴所撰并书之碑,时年已经63岁,完全建立了个人风格,雄健婀娜并重,秀丽苍劲融汇,成为赵体楷书的最佳典范,也是各种教材字帖最为青睐的代表作,所以学习赵体,常常以此入门。尽管对于很多人或许已耳熟能详,但当它真正出现在眼前时,展现的美,仍会让你目不转睛,久久凝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