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又起 时代更新——书法事业发展现状一览

2017-07-11 10:24:29 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汉字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传承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又形成了书法这门独特的艺术形式。作为汉字的书写艺术,书法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的相得益彰,让书法在中国文化中拥有了特殊的地位,加之我国古代科举制度对书法的崇尚,确保了书法在中国文化中核心地位的确立和核心价值的发挥。近几十年来,书法成了一门单纯的艺术,实用功能的弱化,使得人们更多的以创作或研究者的姿态来传承书法,以欣赏者的姿态来关注书法。今天,中国书法无疑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从书法家队伍的人数总量、各地书法家协会组织开展的书法展览和学术活动来看,书法艺术呈现出空前的繁荣,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创作与研究共进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中国文艺界指明了前进的方向。2016年,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进一步明确了文艺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工作目标。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为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和有力支撑,赋予广大文艺工作者以新的使命和责任。通过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不断学习,我国文艺事业呈现出新变化、新气象,书坛也吹拂着清新之风。

  书法展览是推动书法创作的主要动力,是繁荣书法艺术的重要推手,既检阅成果,又推陈出新;既着眼于学术高度,又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通过展览,可以梳理中国书法发展的新趋势、取得的新成果,并带动一大批有实力的中青年书法家积极创作,为人民挥毫泼墨。

  近年来,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中国书坛新人作品展、全国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楹联书法作品展、全国扇面书法展、全国行草书大展等一系列展览的举办,进一步促进了书法家在审美观念、创作思想上的有益交流,也进一步促进了书法艺术的提高。在书法创作越来越多样化的今天,书法展览如何更有效地引导书法家的创作,如何出更多的精品佳作,如何呈现主流书法的新趋势,是展览面临的新情况。

  目前,书法创作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从真、草、隶、篆、行五体来看,行草书的发展相对更快一些,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这是因为,一方面行草书适应了当今求新求变的思潮,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多元化的审美理念;另一方面,不拘泥于成法和清规戒律的行草书,让书法家更自由地宣泄个人情绪。行草书创作越来越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同时越来越多的人也钟爱于行草书创作。当然,写好行草书同样需要扎实的基本功。

  对于书家来说,首先还要弄清书法创作的目的。西汉扬雄说:“书,心画也。”我认为,书法创作的最终目的应该是表现独特的“人心营构之象”,以及包含其中的精神情趣与人格力量,带给人们真正美的享受与愉悦,达到崇高的艺术境界。这境界是精神之境,必定寄托着人生的思想情感。心迹双清,便成为书家的文化追求。就连明末清初的书法大家王铎也说:“我无他望,所期后日史上,好书数行也。”

  近年来,书学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加大了对学术研究工作的力度,把书学研究纳入到重要的日程之中。两年一届的书学讨论会成为书法理论工作者的一次盛会,为书法创作把脉问诊,探讨、解决书法艺术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各省市举办的专题书学讨论会也层出不穷。另外,在展览评审等重大活动中,学术参与介入的程度不断加深,不仅有力地推动了书学研究的发展,同时也在理论指导实践、促进书法创作水平提升,以及出精品、出人才等各个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并涉及到书法史、书法理论、书法美学、书法批评、书法教育、书法技法等诸多方面。

  可以看出,近年来书学研究正在不断地走向深入,研究者的学术素养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研究的视野和课题也得到了拓展,学术规范在书学研究中得到了自觉的遵循,这些都显示出当代书学研究队伍的成熟和进步。

  交流与传播并发

  书法作为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一门传统艺术,已成为中国向世界展示国家形象的精彩名片。早在隋唐时期,中国书法便已声名远播。外国到中国求学及学书者络绎不绝。例如,高丽国曾派公使到唐朝求欧阳询的作品,中国书法还经由百济等国而东渡日本,由此奠定并浸润了日本的汉字书法艺术。

  近年来,中国的书法艺术逐步走向世界。2007年,国际书法发展联络会秘书处由新加坡迁至中国。这是一个拥有国际会员最多的书法组织,其宗旨是让中华书法这门古老的艺术成为世界艺坛的主流艺术,大力推进、弘扬书法艺术的发展。

  2016年,在天津举办的第十二届国际书法交流大展中,来自中国、马来西亚、韩国、日本、新加坡、菲律宾、加拿大、法国、印度尼西亚、巴西、泰国、澳大利亚、文莱、美国、比利时、英国,以及港澳台地区等19个国家和地区的书法团体和书法家数百人出席了活动。本次展览共展出来自世界各地的书法家的350余件作品,集中展现了当今国际书法创作的艺术水平和精神风貌,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

  此外,全国各级书法家协会组织或书法团体也以各种形式与其他国家共同举办书法活动,加强了与国外书法家之间各个层面的交流。同时,通过遍布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等汉学机构,书法艺术与汉字之美传遍了世界。

  国际性书法组织的成立,以及举办国际性的书法大展,为全世界的书法家提供了切磋技艺、增进友谊、凝聚力量的平台。中国书法家协会通过国际书法交流大展、“汉字之美”等一系列国际展事和交流互访,使书法艺术在全世界的传播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可喜局面,书法在世界各国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

  报刊、电视、自媒体也在书法传播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以《书法导报》为例,每周一期,每期对开28个版,国内外发行,涵盖了书法创作、理论研究、展览资讯、新人推介、书法批评、老书家等栏目,受到了国内外书法爱好者和书法家的欢迎和好评。书法专业媒体为书法艺术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贡献。

  评审与制作待解

  当然,中国当下的书法界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是评委的选拔问题。展览的评审规则经过30多年的打磨,已经趋向完善与合理,但为什么每次展览评审结果公布之后,人们还议论纷纷呢?我们应该从源头找原因。人们常常盯着评审的过程是否“公平、公开、公正”,却很少追问评委的选拔问题。其实,一个展览是否成功,能不能把最优秀的作品遴选出来,与评委有直接的关系。一个展览的评委是如何选出的?选拔的标准是什么?评委的学养如何?是不是能够胜任展览的评选?我认为,这是保证展览“公平、公开、公正”的前提。近年来,书法界甚至出现了“评审专业户”,每逢展览的评审,总有这些人的身影。这是极不正常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想主要的原因还是评委的选拔缺乏透明度和公信力。

  其次,作品“制作”的成分还比较多。目前,展览的作品拼贴现象明显减少了,但“制作”的成分并没有减少。我们知道,一件成功的作品,是要以情吸引人、打动人、感染人,而不是靠“制作”抢眼球。这就要求书法家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而且要有较高的学养。怎样通过展览给书法家以正确的引导,是我们要认真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东风又起,时代更新。千百年来,无数书家为取得艺术创造的真谛大胆而艰难地求索着。长路漫漫,待我们携手前行。王荣生

  (作者为中国书协新闻出版委员会副主任、书法导报社社长兼总编辑)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