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名贤尺牍欣赏

2019-06-27 15:49:59 来源:网络 点击:
        著名艺术史家浙江大学教授白谦慎,讲到明朝人的书信文化,曾说:他们生活在明朝,一个还没有电话、电报、传真、视频、伊妹儿的时代。游子向父母报平安,离别的情侣诉衷肠,友朋之间互相问候,他们便要拿起毛笔,写信。


王守仁尺牍

        的确,尺牍是古代文人性情的抒发与寄托,承载了生活中琐碎却鲜活的细节。古人写信为求效率与方便,绝大多数是用行草书书写。在笔画使转纵横之间,个人性情自然流露。捧读来函,见到孰悉的笔迹,彷佛能见到千里外亲人友朋的音容。正所谓,“尺牍书疏,千里面目也。”


刘宗周 尺牍

        对我国古代文人来讲,有两种文体是最为普及,几乎所有人都能写,一是诗,另一为尺牍。诗是表达情意不可或缺的体裁,即便是附庸风雅之辈亦乐意为之。然而尺牍却是报信传达的基本工具,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市井小民都必须藉由尺牍来传递消息。尺牍又名赤牍,也就是书信,在纸张尚未发明前,人们以木板、竹简书写因之得名。中国尺牍写作有相当长久的历史,宋代的苏东坡、黄庭坚更将尺牍的文学艺术价值推展到极致,而晚明尺牍小品的发展,更是文学艺术史上的一个新高峰。


朱鹤龄 尺牍

        尺牍可与简牍、书札、手札、信札同论,泛指古人所写的书信。论尺牍的功能性,冯梦祯说:“原夫尺牍之为道,叙情最真而致用甚博。本无师匠,莹自心神;语不费饰,片辞可宝;意不涉泛,千言足述。”书信往返的内容是追寻文人交游生活的绝佳史料。


傅山 尺牍

        文人尺牍乃最贴近生活情趣的文学载体,内容所涉,或索文稿,或录诗作,或告家事,或定情谊,或道病况,或言时政,文人意趣每在支字片语中。明代尺牍作为文人间互通情愫的文字,更充分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状况和文人的心境。


黄宗羲 尺牍

        卜正民研究晚明书信传递现象,认为此时发生的两件事改变了书信往来的内容和形式。一是名人将他们的书信出版,作为交流新的思想观点的手段;二是商业性邮政服务的出现。晚明是书信倍受重视的年代,专门的名家尺牍本开始出现,如张居正《张文忠公书牍》、归有光《震川尺牍》、袁宏道《袁中郎尺牍》、熊廷弼《辽中书牍》、史可法《史文正公尺牍》等。


王鏊 尺牍

        就文学性而言,晚明尺牍文学亦发展至一定的高度,具有相当显著的时代特性,成为晚明小品文选竞相收录的重点核心。就尺牍的书法或文学性而言,晚明是个名家林立、妙品迭出的时代。


陆深 尺牍

        明代是帖学大兴的时代,加以刻帖之风盛行,法帖成为学习书法的重要媒介。科举取士强调书写的功力,因此一般文人即使不是书法名家,也都有相当高的书法水平。以实用性来看,尺牍乃最普遍的一种书法形式,对书法创作的影响十分深远且无比巨大。自晋唐以降至元明清,尺牍一直是帖学的主流形式,晋唐传世书迹大都以「帖」为名(例如:《快雪时晴帖》、《伯远帖》、《平复帖》),此“帖”的形式也就是尺牍。


钱谦益 尺牍

        明人尺牍大都以行书书写,兼顾美观与易识的特性。尺牍是私人间往来通信,但求达意,不以传世为目的,其书写心态不似写碑版、挂轴、扇面等正式作品一般拘谨慎重。书写形式不做刻意安排,写来随性适意,方寸之间蕴含了独特的个性魅力,是最具实用性,最能表现己意的书法形式。


吴伟业 尺牍

        为何明人尺牍会异军突起?其主要原因在于尺牍文体与晚明文人的审美观较为契合。明代文人善书者众,或苍劲老辣,或飘逸俊丽,或瘦硬险劲,展读之间,诸美毕集。换句话说,明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在尺牍中得到充分的展现。


冒襄 尺牍


曹溶 尺牍


陈梁 尺牍


张弼 尺牍


周天球 尺牍


徐渭 尺牍


蓝瑛 尺牍


王时敏 尺牍


王铎 尺牍


八大山人 尺牍


石涛 尺牍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