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能读懂黄宾虹的寂寞吗

2017-07-05 16:10:03 来源:中国收藏 点击:

 

           3.45亿的《黄山汤口》让黄宾虹成为近一段时间艺术圈的热点,抛开这个缔造传奇的高价,“你是否真的读懂了黄宾虹?”也成为时下最热议的话题。的确,要真正理解、读懂他的艺术,还需要有足够的学养和艺术品鉴力,当然也要耐得住寂寞。说到“寂寞”,著名艺术评论家梅墨生先生对此有自己的认知,通过他的解读,是否能让你读懂这个一生寂寞的艺术家?

▲ 黄宾虹《黄山汤口》 设色纸本 171×96厘米

成交价:3.45亿元

          2017嘉德春拍“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近现代”专场

          黄宾虹是20世纪艺术史上一位有待于进一步被解读艺术家。相较于他同时期的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人们更多知道他们,是因为他们生前知名度就很高,也很活跃,在社会上有很大的影响力,他们的艺术相对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然而,黄宾虹的艺术却太独到、太深邃,格调太高雅,文化含义和学术涵养都比较高深,需要有相当的文化修养和沉淀才能理解,曲高和寡是世俗常情 。

学问艺术终其身

          黄宾虹早年曾是南社社员,参加过一些民主活动,甚至激进的革命活动,还曾被他老家安徽的军阀缉捕,平生最崇拜的人之中就有革命党人谭嗣同。但是,黄宾虹在中年后就逐渐淡出了社会组织和活动,退到了学术和艺术的领域中去,以学术、艺术终其身。

▲ 靳尚谊《晚年黄宾虹》

            与他同时期的画家,比如徐悲鸿,在民国时期知名度就很高。不管是抗日救亡图存时期,还是新中国建立的初期,徐悲鸿都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人的角色。再比如齐白石,20世纪初叶开始崭露头角并定居北京,新文化运动前后逐渐为海内外所知。而在齐白石红得发紫的时候,黄宾虹却是相对寂寞的。我的老师宣道平先生曾说,黄先生的作品当时在北京城也没多少人欣赏,大家只认为他是个老先生、老前辈。黄宾虹从1937年开始在北京蜗居的十多年里主要在北平古物陈列所鉴定书画,并兼任国画研究院导师及国立北平艺专教授。这10年也是北京被日本占领的10年,黄宾虹更是闭门不出。他在北京的家可谓门可罗雀,很小的院子和房子里都堆满了他收藏的文物、古籍、碑帖、书籍等等,他过着一种纯粹的书斋文人生活。

           1948年,黄宾虹结束了在北京10多年的蜗居南返。定居杭州的黄宾虹已是垂老之年,在名义上是国立杭州艺专的教授。但实际上,学校根本不给他排课,只是偶尔有喜欢他的学生去拜访请教,他大部分时候就在家里写写字,画点画,基本上处于被闲置的状态。当然,他确实年事已高,但更为重要的是,他的绘画和新中国成立后的时事表面上没有任何关系。当时宣扬的是社会主义的天是明朗的天,但黄宾虹的画却都黑乎乎的,不被人们理解也是时代使然。据他的一个学生透露,当时的展览要不要他的作品都是问题,即使有他的作品也被放在门板的后面。尤其是他晚年的画,既黑又重,粗服乱头,而人们喜欢工细、甜美、漂亮的作品。

▲ 黄宾虹山水扇面 纸本设色 1939年作

       相较而言,黄宾虹的画主题性不像徐悲鸿的作品那样强,画风也不像齐白石那样为老百姓喜闻乐见、雅俗共赏。而在海外知名度上,更无法与张大千相比。张大千当时虽然不得已出走海外,但张大千本身在海外知名度已经很高,他又是一个特别善于市场经营和炒作的人。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黄宾虹与张大千、齐白石、徐悲鸿在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上都无法相比。

       齐白石虽然不像徐悲鸿那样奔走于社会,追随时代大潮,但齐白石晚年声名太大,追随者、追捧者甚多,活得当然不寂寞。黄宾虹则相反,不管是新中国成立前还是成立后,他都是比较寂寞的,这是时事、个性、历史、艺术道路等多方面原因决定的。

▲ 黄宾虹 《拟巨然山水图轴》 1952年作

浑厚华滋我民族

        黄宾虹之所以如此寂寞归根结底还是艺术本身的原因。他作画从来不求讨好谁,这与他同时期的张大千不一样。张大千的作品就很讨商家喜欢,讨市场喜欢。张大千的画漂亮,修剪干净,颜色亮丽,造型秀美,打扮入时,卖相很好。齐白石的作品画意吉祥、心态平和。而黄宾虹的画则粗率、苦涩、苍凉,学问气息深奥,不是一眼就能看透的。他的画还很少设色,即便设色也很浅淡,多以水墨尤其是积墨、宿墨为主,粗服乱头。特别是他1952年患白内障几乎失明后,画面更黑、更粗、更凌乱,甚至连基本的形都没有了。观者必须要有足够的文化学养透过表象,透过那黑乎乎的笔墨世界才能看到黄宾虹艺术的内涵,无法透过这一层就会觉得他的画黑乎乎的不好看。正如南宋李唐所说:“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

        如果张大千的画是糖水,很甜,那么,黄宾虹的画就是茶水,而且是黏茶、浓茶、苦茶,必须慢慢回味才能尝到甘甜,沁人心脾。但是,张大千的画入口虽甜,品久了却没有多少可以回味。一个是甜美可口温润宜人的糖水,一个入口苦涩余味回甘的苦茶。如果说张大千是外美,是闹市里打扮入时的靓女,那么黄宾虹就是内美,是不加修饰的村姑野妇,却别有内在的动人之处。当然,张大千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也是一颗灿烂的星,他的才情和创造力也是极高的,但从艺术的格调和品格上来说,张大千与黄宾虹无法相比。

▲ 黄宾虹《桃花溪图轴》

           对于20世纪艺术史的价值而言,黄宾虹绝对是凌驾于众人之上的。黄宾虹的画始终追求的是表达民族精神、民族性,他自己曾说“浑厚华滋我民族”。经常有人说,黄宾虹是笔墨大师,这种说法并不准确,黄宾虹其实是一位人文主义的思想者,他通过笔墨要表达的是人文精神。在他的画论、与学生的访谈、题跋、诗句中不断提到,中华民族无山不美、无水不秀,中华民族淳朴、浑厚华滋的民族精神。我们现在辨识一幅作品的好坏有很多角度立场,但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角度就是思想性和文化品位。当然,技术性也很重要。黄宾虹在绘画语言上也不断探索和实践,尤其是把积墨、水墨的表现力发挥到极致,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所以说黄宾虹的艺术是一种实验性艺术,用笔墨的实验和不断探索,寻求中国画的突破。这种前无古人的黑、无层次又有层次的语言表达方式,使得黄宾虹在从顾恺之以来的千余年的名人绘画历史上,堪称独一无二。

          黄宾虹作为一位学识渊博的画论家、金石学家、文字学家、考证家、书法家等,以多方面深厚的学养,以对画理、画史演变更替的深刻了解,以渊博的学识,让他在题画时可以信手拈来,并且具有独立的思想和独到的见解。比如大家都推崇的石涛、八大、扬州八怪,他都有所批评,在学术上敢言人之所不敢言。他甚至认为从乾嘉开始的金石画派是中国的画学中心,这一论断可谓振聋发聩。

▲ 黄宾虹《焦墨山水图轴》 1952年作

画者是寂寞之道

          黄宾虹说,画者是寂寞之道,他自己就走了一条寂寞之路,高处不胜寒。但他生前对自己艺术的未来是很自信的。他对学生说,我的画30年或50年后再拿出来裱裱挂挂,人们才能看懂我的画。他是很自信的,把自己交给历史,而不在乎一时的得失。这是一个有精神信仰的人,有艺术追求、有文化担当的人,否则不可能忍受这样的寂寞。

▲ 黄宾虹《蜀中山水图轴》 1952年作

           上世纪80年代以后,喜欢黄宾虹艺术的人逐渐多了起来,90年代后,关于黄宾虹的画册和著作不断出版。当学界再次回望这100年历史时,首先还给了他一个公道。一位艺术家的艺术能在几十年后被人们认可,这说明他的艺术经受了历史的检验和时间的淘洗。市场是公平的,学术上的认可和地位,给市场确立了标杆,市场也开始逐渐关注他、追捧他,尤其是安徽、浙江一代的藏家。不过,黄宾虹的市场恐怕很难炒作,他晚年的作品甚至一些没有年款的作品都在过世后全部捐给了浙江博物馆。大概捐赠了1万多件,其中5000多件都是他的作品,其他则是他收藏的文物、古籍、印章等。黄宾虹家人的手中基本没有他的画,散落在外面的作品也都是少数送给友人或熟人的作品。

         今天,黄宾虹的艺术看似逐渐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其实情形很复杂。人们真的看懂了他的画吗?真的认为他画得好吗?这些都是问题。可能是他的名气越来越大,画价越来越高,所以大家就都认为他画得好。当然,的确会有一部分人欣赏他的艺术,但不会是绝大多数。在艺术界、绘画圈子里看不懂他,不推崇他的仍大有人在。

        总得来说,黄宾虹是20世纪中国绘画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尤其是在他晚年眼睛做完手术复明后到90岁左右,他真正地达到了艺术的巅峰。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