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摹作品到底算不算作抄袭?
2019-03-07 11:51:01 来源: 点击:
作者: 丁少帅
前些日子国展爆出的抄袭事件,引起大家对展览中可能存在抄袭他人作品情况的关注。
近日网上爆出娱乐明星翟天临学术论文查重率过高的问题,再次让“抄袭”一词成为热议的话题。
(传)米芾摹王羲之《大道帖》 纸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网友们纷纷赞扬中国书协这次是真的拿出了行动,没有发生雷声大雨点小瞒混过关的情况。
但也有网友提出了反对意见,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临摹他人作品能不能算作抄袭,该如何界定抄袭的问题。
(传)米芾摹王献之《中秋帖》 纸本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书法展览不同于论文写作,它没有像知网这种查重的机制,因此往往是通过监督者的一双慧眼来做出判断,然而只靠肉眼就能在几千几万件作品中辨别出哪些是临摹的,哪些是自己创作的,这是绝对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除此之外,评审中对于抄袭作品的界定模糊,更加导致了这种现象趋向复杂化。或许在我们看来,早已可以算做是抄袭的作品,有些评委却并不这么看。
俞和摹禇遂良《乐毅论》(局部)
于是有些善于揣摩评委心意的人,便开始动起歪脑筋,钻一些漏洞,在是非之间徘徊,赚得名利双收。
如此看来,这样的讨论就不是炒冷饭、蹭热点,而是十分有必要的。
那么,临摹的作品应不应该视作抄袭呢?
(传)王铎临《集王圣教序》(局部)
我们还是要看一下那些持“临摹不属于抄袭”观点者的理由是什么,他们认为临摹出来的作品也是一种自我意识的创作,古人常常喜欢临写他人的作品,最后署上自己的姓名。有时候后人临摹的作品比原作品更加传神。
那么为什么允许古人临摹,就不允许今人临摹?既然是自己所写,就当然应该视为创作。
单抛开这种说法的合理与否不论,就其举出的案例便已足够重量。这里面有米芾、王铎、傅山等,无不是开宗立派之人。
赵孟頫临王羲之《兰亭序》(局部)
由此看来,问题似乎是僵持在这里,难以继续下去。与其这样,我们不妨就从古人说起,谈一谈前人的问题。
古人仿书要分两种情况来看,第一种是王铎、傅山的临书作品,内容虽然是已有的,但无论章法、布局,包括字的模样,都已经是自己的东西了。其实这早已不再是临写的范畴。
傅山《草书临柳公权圣慈帖》轴 绫本
山西省博物院藏
柳公权《圣慈帖》拓本
当然,王铎和傅山只是个例,古人中还有很多临摹得很像或是照篇全搬的作品,确确实实是临摹,这怎么说呢?
这其实是学习书法的必经之路,因为想写好书法,都要刻苦去临摹字帖,古人也是如此。
王铎《草书临王献之帖轴》
辽宁省博物馆藏
王献之《奉别帖》(又名《安和帖》)
入刻《淳化阁帖》《大观帖》
如果我临写一篇《兰亭序》放在家里,不时拿出来欣赏,这无可厚非。但如果我将其拿去投展,还说这是自己在读完《晋书》和《全晋文》后有感,如同身临其境般,遂一时兴起创作的一幅作品,把《兰亭序》的创作权毫不谦虚地揽到自己名下,恐怕全天下人都会将之当疯子看。
那些国展临摹作品,明目张胆地写上自己的大名,还会在自己的简介里显目地落上“某年某月某人入某展”,是不是对不起日日夜夜苦练方才小有成果的其他投稿者们呢?这本身是不是也算是一种极为不公平的事情呢?
文字来源:2019《书法报》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