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恭达:学书不为古人奴

2018-09-07 16:10:02 来源: 点击:
        吾师曼翁老治一印,文曰:“不为古人奴”,惟广取百家之长,兼采众体之妙,选择与自己个性相符的名家作品,朝夕沉酣其间,由形似到神似,由他神到我神,方能逐步孕育出自己的风格。然采各体笔意,不是将它们缀补成光怪陆离的百衲衣或拼凑成杂乱无章的大杂烩,而是以独特的审美观念,不断扬弃,不断熔炼,方能将主、客调和融合成一个完美的整体,与其说字字有来历,不如说笔笔有我在。

       
深化解读传统。入古人堂奥,必须在实践躬行的基础上对前贤剧迹作深刻地解读。作书要与古人有合有离,在取法过程中必须采取一点有意的“曲解”,不怕“叛逆”。


言恭达:学书不为古人奴
 

沙曼翁 清供图、篆书七言联
 

        《孟子》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是精辟透脱的读书法 ,要求读者善于独立思考问题,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于学书者而言,如何对待古人的经典法帖,其理与读书相类。学习古法则容易高古,与古为徒,自能不俗。关键是怎样去辩证地认识和学习古法之妙,灵活地运用以求得古为我用,才会“不为古人奴”。前人说“作书须笔笔从古人来,一笔不似古人,便不是书。”对此,石涛认为这是把前人的技法经验当了教条,反问:“古人未立法之前,不知古人法何法?”那么,如何师古而“不为古人奴”呢?言恭达先生在此给我们指出了以下几点:

​        一是选帖,“选择与自己个性相符的名家作品”。白蕉在《济庐艺言》中以讨老婆比喻选帖子,既言简意赅又生动形象:“学书者每以选帖质人,其实此等事正是讨老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只可算旁人给你的一种参考。百年好合,总须自由恋爱。”“看见一种帖就去学,等于初与一个女子接触就爱上,欲订白头之约。将来难保,其危险正同。”

​        二是临帖的专与博。对于初学者而言,选择适合自己性格特点、又非常喜欢的经典法帖,精心习读,熟练掌握一家之法,进行立根,再去“广取百家之长,兼采众体之妙”。

​        三是临帖重在临笔法,求其神。言恭达先生说:“采各体笔意”,就是指在临摹古人的法帖中,重在师法内在的笔意,而不是表面的形态,黄庭坚说:“学书之法乃不然,但观古人行笔意耳。”“今时学《兰亭》者,不师其笔意,便作行势,正如美西子捧心而不自寤其丑也”。师古人之笔意乃是善学,方能得其神。杨宾说:“临帖不在得其形,而在得其神;欲得其神,先得其意,意得,神斯得矣!否则终属优孟衣冠。”当然,于初学者而言,还是要先从“形似”入手,再求“神似”,如言恭达先生所言:“朝夕沉酣其间,由形似到神似,由他神到我神,方能逐步孕育出自己的风格。”

​        四是临帖贵在参悟,要“以独特的审美观念,不断扬弃,不断熔炼,方能将主、客调和溶合成一个完美的整体”。如何悟?林散之《笔谈书法》:“艺贵参悟!参是走进去,知其堂奥;悟是创造出来,有我的面目。参是手段,悟是目的。参的过程中有渐悟,积少成多,有了飞跃,便是顿悟。悟之后仍要继续参,愈参愈悟,愈悟愈参,境界高出他人,是为妙悟。参悟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参是吃桑叶,悟是吐出好丝来。不参而悟,如腹中无叶而难吐丝。”可见,临帖时吃的“桑叶”越多,在创作时吐出的“丝”就越多, “结茧”就越好!

​        五是师古后要化古为己,以到达出古,也就是言恭达先生所言的“与其说字字有来历,不如说笔笔有我在”。李北海自道书法云:“学我者拙,似我者死。”钱锺书说:“弟子之青出者背其师,而弟子之墨守者累其师。”“出古”不是主观想象,而是在传统的经典碑帖中寻求新的出路,在继承传统中进行创新。

​        “师古”可以说是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但也要做到不盲从,不食齿余,“不为古人奴”。《格言联璧》言“不让古人,是谓有志”,学书者还是应该树立起超越古人的大志。
 

言恭达:学书不为古人奴
 

沙曼翁 甲骨文五言联
 

言恭达:学书不为古人奴
 

沙曼翁 篆书七言联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