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书肇自然说”:提升书法美学到哲理高度

2018-06-20 17:04:47 来源: 点击:
        蔡邕是东汉学者、文学家、书法家、音乐家、画家。其书论代表作有《笔论》和《九势》。

        《九势》开头写道:“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这几句的意思是说,书法的起源是从自然开始的。自然是由各类物象组成的,万物生存的共同依据是阴阳两种属性,这就是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法则。书法也是具有阴阳法则这一哲理的,从而使优雅美妙的字形和风韵神气的笔势随着产生了。

蔡邕画像

        蔡氏认为,书法中最重要的“形势”,是由阴阳相摩相荡而产生的,而其根基则在于自然。蔡氏把书艺的发生、形势的构成等等提升到阴阳哲学的高度来探究,这与汉代广泛流行的阴阳学说是一脉相通的。

蔡邕执琴图

        汉人好谈阴阳,董仲舒是始作俑者,之后,扬雄、桓谭、王充等思想家,也常以阴阳学说解释万物的生成。而从时间上看,离蔡氏最近的思想家是王充。蔡氏特别喜爱王充的《论衡》,自觉地接受了王充的自然观、阴阳观,并且创造性地用于书论。

董仲舒画像

        王充认为,天地万物的本原是“浑沌为一”的“元气”;“元气”分离成“清”(阳)、“浊”(阴)二气,清(阳)者为天,浊(阴)者为地,因此,天地是含有阴阳二气的自然。王充还进一步认为,天地间阴阳二气相互结合、不断推移,就产生了万物,万物的生长、成熟,都是阴、阳二气相摩相荡的结果。

东汉哲学家王充执笔图

        蔡邕《九势》中提出的“书肇于自然”的美学命题,与王充的自然观、阴阳观如出一辙。在蔡氏看来,书法肇于含气之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立,形势出矣”。也就是说,“自然”生出“阴阳”,“阴阳”生出“形势”,《九势》中的种种“势”无疑也是阴阳所生的。蔡邕把书法纳入阴阳的矛盾律中加以阐述,确实提升到了书法美学的哲理高度,给后世书论家以深刻的启示。

        《九势》在中国书法理论史上还最早提出了“势”和“力”这两个重要的范畴。“势”与“力”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势,是力的蓄积,力的发动,力的冲击,力的取向;力,则是势的存在,势的作用,势的能量,势的表现。二者又是相与生成,互为因依,密不可分的。

蔡邕书法《熹平石经》局部

        蔡邕关于“势”、“力”的见解,既是对自己长期书艺实践的创造性的概括和提升,又是对王充《论衡》中阴阳势力学说的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在汉代,从势、力结合的哲学新视角来观察、分析事物的现象,王充是最为突出、最富有创造性的,是从对自然生物的生存竞争的实际考察和理性分析中得来的。

        这一关于势、力的理论,被蔡邕吸纳到书法理论中。《九势》一则说,“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译:落笔采用藏锋,势尽注意收尾,将劲力贯注在点画之中,锋毫运用体现出饱满的力度,才能使字的笔画显示出像有血有肉的肌肤一样的光彩)。

沈鹏书法录蔡邕《笔论》

        二则说:“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译:使字的形体笔势依照适当的布置辉映连带,莫让字势违背而相互脱节)。三则说,“点画势尽,力收之”(译:运笔行至末端时要回锋,尽量显得收笔有力);四则说,“疾势,出于啄、磔之中”(译:疾势,节奏明快的疾速行笔,往往用于短撇、捺脚之中);五则说,“涩势,在于紧駚(jue音诀)战行之法”(译:涩势,运笔类似逆水行舟,在不断克服纸面阻力的情况下,采取紧而快的战行的笔法进行)……这些是对书法创作中“势”与“力”的具体强调。自蔡邕提出此说以来,“势”与“力”更突出地成为书法创作中笔意的目觉表现。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