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书法:讲理学,有规律
▲朱熹画像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被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 朱熹是“二程”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是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学。
朱熹5岁入学,18岁贡于乡,次年中进士第。在朱熹71年的生涯中,为官9年,其他时间大都是著书立说、讲学论道,振举书院建设,其著作有70余部460多卷。
朱熹自幼跟随父亲朱松及武夷三先生刘子翬、刘勉之、胡审习字,尝学曹孟德书,后攻钟繇楷书及顏真卿行草。一生临池不輟,书法造诣精湛,笔墨雄瞻,超逸绝伦。明陶宗仪《书史会要》:“朱子继续道统,优入圣域,而于翰墨亦工。善行草,尤善大字,下笔即沉着典雅,虽片缣寸楮,人争珍秘。”
一、易系辞册
本册所书内容节录自《易经》的〈系辞〉上、下传及〈说卦传〉,共十四开,是朱熹存世仅见的大字墨迹。此作经元明两代藏家之手,于清乾隆时期入宫,著录于《石渠宝笈》,为流传有绪之作品。
该书每行仅写二字,字字筋骨突出,结体上重下轻,笔势深沉而迅速,大有快剑斫阵之势。同时,墨色黝黑,时而又现飞白,精神显得格外奕奕,为古代传世大字书法中之佳作。
二、城南唱和诗卷
《城南唱和诗卷》是朱熹为应和张栻城南诗20首所作,书写此卷时朱熹年38岁。张栻,字敬夫,号轩,张浚之子,宋代著名学者。朱孝宗乾道三年(1167年)八月,朱熹与张栻在谭州(今长沙)游历城南胜景,其间有许多应酬唱和的诗作,城南唱和诗应该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和诗一共二十首,描绘了城南风光二十景。
此卷书法笔墨精妙,萧散简远,笔意从容,灵活自然,为朱熹传世佳作。明陆简《朱熹城甫唱和诗帖跋》云:“紫阳夫子平生讲道之功,日不暇给,而于辞翰游戏之事,亦往往精诣绝人。”
三、致教授学士尺牍
四、卜筑帖
五、跋欧阳修《集古录》
朱熹是儒家哲学的宗师,书法的字里行间中洋溢着浓浓的文人书卷气。同时,他又极为崇尚传统法度,以迎合理学主张的需要。他认为“字字有法度,方是字”,但又要能“纵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也就是说,书法要入法而又能出法,笔墨才能表现出自然的意态。
正是因为朱熹书法遵循传统,同时又张弛有度、意蕴厚重,后世文人对其书法较为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