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道子:书法没练成,却成了一代“画圣”

2018-05-30 14:49:38 来源: 点击:
        在中国书画史上,被世人封为“圣”的屈指可数:晋代王羲之,楷、行、草、隶、八分、飞白、章草俱入神妙之境,书体圆转凝重、妍美流便,被称为“书圣”;唐代张旭擅长潇洒磊落、惊世骇俗的草书,被后人尊称为“草圣”。这两位都是书法界的“大腕儿”。而在美术史上,被尊为“画圣”的只有一人。他擅画道释人物、神鬼、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又长于壁画创作,是唐玄宗的御用画师。

        吴道子名字中的“道”,并不是来源于道教的“道”,而是与他的出生地有关。他的母亲怀胎十月,有一天走在路上,突然间腹痛难忍,便在路边生下了他,于是取名为“道子”,即在道路中得子之意。但在唐代的典籍里,吴道子是被称作“吴道玄”的。“道玄”是信奉黄老之术的唐玄宗赐给他的名字。皇帝一言九鼎,赐名是天大的恩宠,所以“吴道子”就成了“吴道玄”。有趣的是,几百年后,宋代皇帝也笃信道教,宋真宗时还把赵氏的先祖赵玄朗尊封为道教的主神。为了表示敬意,宋代所有的人名、书名和文章中都要避讳“玄”“朗”二字。故而在修撰唐史时,又把“吴道玄”改成了“吴道子”。由此看来,在封建社会,皇权的力量是多么可怕!连名字叫什么或者不叫什么,都由不得自己。

        无论是流传千年的民间传说,还是卷帙浩繁的历代典籍,对吴道子都评价颇高。吴道子的画风一直为唐代和宋、元以来的许多画家所效仿、借鉴,被尊称为“吴家样”。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说:“唯观吴道玄之迹,可谓六法俱全,万象必尽,神人假手,穷极造化也。”又说:“国朝吴道玄古今独步,前不见顾、陆,后无来者。授笔法于张旭,此又知书画用笔同矣。张既号‘书颠’,吴宜为‘画圣’。神假天造,英灵不穷。”苏轼在《书吴道子画后》中说:“道子画人物……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盖古今一人而已。”像这样的画史评论还有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至于在民间传说中,吴道子的故事更是充满了神秘的色彩,什么“落笔生光” “秃尾神马”……人们几乎要把能想象到的所有关于绘画的神奇故事都编排到他身上。于是,吴道子成为绘画领域神一样的传说。

        吴道子生活的时代是唐代最为朝气蓬勃的一段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这就给文艺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质保障。因此,唐代的诗歌、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与众多名家出身高贵不同,吴道子的出身相当寒微,以至于新、旧《唐书》对他的出身竟然不著一字。吴道子从小失去双亲,是个孤儿,生活贫困无依,历尽磨难。他从少年时代起就只能完全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奋斗。幸运的是,他遇到了两位好老师——张旭和贺知章。

        张旭被后世尊称为“草圣”,其草书与李白诗歌、裴旻剑舞称为“三绝”。张旭为人洒脱不羁,豁达大度。他常喝得大醉,然后落笔成书,有时甚至以头发蘸墨书写,故又有“张颠”的雅称。张旭的书法,在当时就是一字难求的珍品。据说在他做常熟尉的时候,有喜爱书法的老者屡次拿闲事来告状,目的就是为了得到张旭亲笔写的判词作为收藏。贺知章擅草隶,是唐代著名的大诗人、大书法家。其为人旷达不羁,好喝酒,名列“饮中八仙”中,有“清谈风流”之誉。窦臮在《述书赋》中说他的书法“与造化相争,非人工所到”,可见贺知章在当时书坛之声誉。张旭、贺知章都是潇洒之人,均以擅长纵放奇宕、飘逸浪漫、豪放疏朗的草书而著称。而孤儿吴道子想必是从小历尽艰辛,完全浪漫不起来,所以即便是有名师指点,也始终难以在书法上有所建树。最后,吴道子只好知难而退,改学画画了。

        虽说学书法没学出来什么成就,但吴道子还是从书法中领略到了笔法的奥妙,这对他日后在绘画上的用笔有着重要影响。两位老师狂放豪迈的精神气质、旷达潇洒的为人和“每每酒后”的创作习惯,也深深感染和影响了吴道子。史称吴道子“好酒使气,每欲挥毫,必须酣饮”,简直就是两位老师创作状态的翻版。至于他拜谁为师学的绘画,史书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只说他不到20岁时就已“穷丹青之妙”。也许,吴道子早期的绘画老师只是一位不知名的民间画师,也没有多高的艺术成就。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想要学有所成,跟着谁学习并不是最关键的,重要的还要靠学画者的天赋及持之以恒的勤奋训练。

        吴道子在刚出道时浪迹洛阳,以画寺庙壁画为生。唐代佛教、道教都十分流行,宗教艺术也十分繁荣,因此吴道子高超的画技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和展现。据说,他在东、西两京寺观作壁画有三百余堵,而且人物造型各异,“人相诡状,无一同者”。依史书记载,西京兴唐寺御注金刚经院、慈恩寺塔前面文殊普贤及西面降魔盘龙、小殿前面菩萨,景公寺地狱帝释龙神,永寿寺中三门两神等代表作,“皆妙绝当时”。吴道子画中门内神,人物都画完了,最后画圆光,吸引了坊市老幼数百人“竞候观之”。等到他下笔画圆光的时候,竟“望者如堵”。只见他“风落电转,规成月圆”,一笔就画出一个满月般的正圆,围观的人群“喧呼之声,惊动坊邑,或谓之神”。如此高超的画技和精彩绝伦的表演惊动了两京的达官贵人,吴道子很快得到了上流社会的赏识,得以侍从王公贵族左右。李隆基特别赏识吴道子,继位之后就把吴道子召入宫中,赐名、封“内教博士”,并命令他“非有诏不得画”。从此,吴道子便成了皇帝的御用职业画师。

        作为一名职业画家,吴道子对绘画技巧极具钻研精神和开创能力。他在绘画艺术上不落俗套,成功地创造了豪迈奔放、错落有致、极富精细变化和起伏转折的“莼菜条描”。此线法最能表现人物的动势和服饰的飘举之感,人称“吴带当风”。他探索并使用凹凸的手法来描绘人物面部,使之具有塑像感,富有生气。他还擅长为佛寺人物绘画设置山水背景,“纵以怪石崩滩,若可扪酌”,以抽象写意的笔法描绘蜀道山水,成为山水画独立成体的新变者。张彦远认为,“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吴道子的山水画创作对于后世山水范式的开创和确立有肇始之功。

        天宝年间,唐玄宗思念蜀中嘉陵江山清水秀的景象,就命吴道子乘船前去写生作画。吴道子返回长安后,唐玄宗问他绘画的情况,他回答:“臣无粉本,并记在心。”于是就在宫中大同殿上作壁画,“嘉陵江三百余里山水,一日而毕”。玄宗看了赞叹不已。要知道,同样景致的壁画,擅长青绿山水的画师李思训是耗费了几个月的时间才完成的。唐玄宗评价吴、李两位画师道:“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玄一日之迹,皆尽其妙。”两相比较,也足见吴道子笔势迅猛、画技高超、笔法娴熟。

        开元十三年(725),唐玄宗东封泰山,吴道子陪同前往。事后还至潞州(今山西长治),车驾过金桥,玄宗非常兴奋,于是召来吴道子、韦无忝、陈闳,命他们三人共同绘制《金桥图》。陈闳主画玄宗真容及所乘照夜白马,韦无忝主画狗马、骡驴、牛羊等动物,而桥梁、山水、车舆、人物、草树、雁鸟、器仗、帷幕等则由吴道子主画。《金桥图》绘成后,玄宗大悦,众人拍手称赞,“时谓三绝”。

        吴道子不但画艺高超,还热心绘画艺术的教育和弘扬,悉心教授弟子,使绘画艺术后继有人。他的弟子很多,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有卢稜伽、李生、张藏、韩虬、朱繇、翟琰等。吴道子注重对弟子的言传身教,不让他们背诵口诀,而是让弟子们临摹他的画稿,或者依照他的吩咐去填染色彩,在创作实践中学习技法。据《历代名画记》记载:“吴生每画,落笔便去,多使琰(翟琰)与张藏布色。”有时,吴道子作壁画只描一个大概,其余便让弟子来完成。在洛阳敬爱寺中,吴道子所描的《日藏月藏经变》,最后就是由弟子翟琰完成的。正是这种注重实践的教育,才让其所培养的弟子进步神速。史载吴道子的弟子卢稜伽,“乾元初,于殿东、西廊下画行道高僧数堵”,后又在庄严寺三门绘画,“锐思张开,颇臻其妙”,连吴道子见了都大为惊叹。

        吴道子为唐玄宗御用一生。在唐玄宗退位后,其艺术生涯也随之终结,史书典籍中再无相关记载。作为一名绝代画师,吴道子的晚景肯定是相当寂寞凄凉的,后世甚至不知道他于何时、何地亡故。出身贫孤的他,最终又以贫孤之身故去;而他的卓绝艺术则长传于后世。在唐代画史上,吴道子被赋予了极高的地位。

        岁月如歌,往事如烟。对吴道子作品的评价,历来都没有争执,众口一词地倍加推崇。在作品真迹湮没殆尽的今天,吴道子仍被画坛所熟知,关于“画圣”的种种传说也都在民间一直流传着。艺术不死,艺术的创新精神也将永远地传承。

吴道子(传)《送子天王图》局部之一

吴道子(传)《送子天王图》局部之二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