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伯兴 | 认为临帖不像就是基本功不扎实,这很好笑
——吴绍学
金伯兴
帖在手上,先要仔细看,认真读,领会本帖的用笔(起笔、收笔)、结构(偏旁、部首)的主要方法和特点,然后才可以下笔临习。临习时,不要看一笔临一笔,否则临习的字只见形貌,不见神采。开始临帖,基本功不到,不会临得很像,这很正常。临帖像与不像是相对而言,经过反复临习,就会逐渐达到形神兼备。
临帖一定要心静,没有杂念。万万不可一心两用,否则十临不如一临。
临帖是锤炼技法的手段,创作才是目的。临帖与创作要两者兼顾,齐头并进。从临帖到创作,需要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才能使作品达于自然、和谐和统一。
金伯兴书法
实临是根基,意临是超越。实临在先,意临在后,由前到后是必须遵守的临习法则。
学书法要临帖,这是必须的,但不是天天临帖就能成为书法家。临帖不是死临,临帖一定要有思想,举一反三,才能获得效果。这个道理很简单,但不一定每位学书人都能懂得。
临帖应该提倡多元化,不能指令别人临什么帖,这样才能让临习者自己寻找临习空间,发挥自身的“造血”功能。
临帖首先要参透其意,而不在于循规蹈矩,分毫不离。实际上分毫不离是做不到的,经过较长时间临习,逐步做到形似神似,如果临到有七八成形神兼备也就不错了。
“临帖——实践——创作”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收获,在于个人的人生经历、审美观念、学识修养和领悟能力。所以书法是一门综合艺术。
金伯兴书法
学书法,无捷径可走,只有靠临习碑帖来提高技能,常言道:碑帖就是老师。但有的人很自信地走自己的路,不临帖,任笔为书,信手涂鸦,总不能成器。不但进步不快,反而染上了习气,改正也难。这种人吃亏在于不去好好临帖。
学书法没有什么奥妙,一是老老实实临帖,好好向古人学习;二是认真理解书法的含义,拓宽视野,学会变通,举一反三。在这里,我讲一件事:有天晚上,有位领导在加班,没有烟抽了,就请旁人到街上帮忙买包“永光”烟,因为商店没有“永光”烟卖,他就空手回来了。这事给我们启示:学书、办事都要用脑子,要会变通。
金伯兴书法
临过多少帖,都不能说明问题。因为有的临帖时间长,有的短,临的长短也不是标准,还有吸收快慢的问题。问题是你如何去把握,如何去选择,如何分割临的时间和阶段,这是自己的事。你可以跟着别人走,也可以自己选择,但要与别人拉开距离,我们需要的是与人不同,就要从临帖开始。研究书法的人,如果没有自己的面貌,你的作品与张三、李四一个模样,就体现不了自身价值,更谈不上创新了。
书法看起来简单,就是那几个笔画,其实越是简单的东西学起来越难。
有的人把临习与创作分开,认为等功夫到了以后再创作;还有一种人只临习几天就急于求成,马上进入创作。这两种倾向都不对。我认为临习是一辈子的事,创作也是一辈子的事。掌握了笔墨技巧后,就要进行创作探索;没有技法基础,急于创作,不可能心想事成。适时把握临与创是关键。
读帖也非常重要。读得多,见识自然广。比如吴丈蜀先生临过多少帖?他是靠读帖悟出那个道道,产生了古朴、含蓄、厚重的那种与众不同的风格。
《麻姑仙坛记》
三十年以前,为了实用,我只顾埋头写字。不足的是临帖少了,吃了很大的亏,所以我从八十年代初开始下决心补了这一课。从而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学习书法坚持临帖的重要性。
下面,我用通俗的语言表达我对书学和有关方面的感受。
右军历代称书圣,一帜高擎世所崇。
墨迹流芳千百载,创新继承艺无穷。
书家自古信碑帖,多在临摹执着中。
超越前人何奥妙,当知字外见奇功。
我临习过不少碑帖,感受颇深。在临习碑书中,感受到碑书不仅镌刻上非常严谨、奇妙,而且也很有哲理。碑书应包括墓志,墓志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有理论家对墓志一类碑书评说是民间书法,说是没有文化的民间艺人所为,这是没有根据的主观推断,贬低了碑书的文化内涵和学术价值。
有不少人问我临什么帖好,这个问题我不好回答。我认为,自己喜欢什么书体、风格最重要;其二,仅仅喜欢还不够,还要能找到切入点,深入对帖的感悟、吸收;其三,要有针对性,尤其是有了一定技法基础之后,找出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弥补不足。这样有的放矢地临帖,才会取得成效。
如果年轻人学书法,以我个人体会,建议从学颜楷入手为好。可先临习《多宝塔》打基础,此碑工整、规范,容易上手;进而临习《勤礼碑》,它的特点庄重大气,但要注意不要过于强化横细直粗的笔画,否则容易写成美术字;最后再临习《麻姑仙坛记》,此碑古隶很重,拙味亦浓,点划线条变化多,是颜真卿的晚期之作,临习难度较大。按此顺序临帖,是先易后难的方法。临写楷书,用笔要讲求变化,结构要把握好对称、均匀、平整。
过去有人说,学书法只要临一本帖,跟“一个人”就可以了,这是很低的要求。临一本帖,跟“一个人”是吃“独家饭”,虽然有“看家本领”,但营养不足。如果要成为有成就的书法家,必须广临碑帖。只有广纳博取吸收古人的东西化为己有,才能丰富自己的书法语言。
金伯兴书法
我认为只临一、二本帖,不取百家之长,取法单一,营养不足是写不出个性的。
学习书法,从临摹碑帖着手是我一贯的主张。只有师法前贤,取法乎上,博取众长,融会贯通,才能自出新径,独立成家。
我感悟临帖“进去难、出来更难”的道理。我分析过没有出帖的人,所以后来我改变了自己曾经实临帖的习惯,不刻意地去临像,多在意临上下功夫,把握在像与不像之间,这就是我今天书风形成的原因之一。
有的人死扣别人临得像不像,认为没有临像就是基本功不扎实,这就很好笑了。如果我们见到这孩子长得很英俊,你非得要知道他是如何孕育成人的过程吗?
有人问我临过多少帖,我真难以一一回答。要说我没有临过帖,我倒可以说给你听听。我临过许多碑帖,你看不出来,这不是我的问题。
选临什么帖,对初学者并不重要。一般来说,喜欢则临。喜欢最重要,如找对象,喜欢她,她就可能成为伴侣;父母包办,不喜欢,感情不和,终不如意。所以要选自己喜欢的帖临习。临习要有阶段性,如几个月、半年、一年,或用更长时间。不要朝三暮四,三天两天换一帖,领会不深,留不住痕迹,效果不佳。
金伯兴书法
在临帖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去“伪”存“真”。“伪”是原来自己随手习惯的东西,没有认真临帖便是一种习气;“真”是古人帖上的东西,帖上的东西掌握得越多越好。
临帖要善于在这帖与那帖之间嫁接,嫁接到如看不出痕迹,既古又新才是高明的嫁接。
学习书法,没有捷径可走,只有通过临习古人,才能提高自己。但是要突破古人,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绝不是来自功力,而是出于心迹。
学书临帖是学书人经常提及的话题。但是如何临帖,临帖与创作如何结合,这是应当思考的。临帖是手段,通过临帖锤炼技法、提高创作水平是目的。但有人临帖与创作往往结合不起来,虽然临帖下了不少功夫,但不能运用到创作上,常为形成不了个人风貌而苦恼。
其实,临帖与个人的眼界、秉性和长期形成的习惯、追求取向紧密相关;与临习的书体、书风、临的时间、方法、步骤也有关。由此说来,临帖的思想和方法极为重要,没有思想和方法的行为是不会有结果的。因此,临帖要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首先要提高审美能力,采取相应的方法步骤,有的放矢,突出重点,不断总结临帖过程中的经验,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金伯兴书法
我看书法爱好者中有三种现象:
第一种,不临帖,长期写随手体,没有传统根基。这是不能进步的关键,所以要重新补课,要下功夫临帖。
第二种,临过一点帖,自以为有了临帖功夫就开始盲目创新,这部分人吃亏在于不老实。临帖功夫不到,创新便没有基础。
第三种,下过功夫,也有碑帖大体形貌,但用笔生硬、简单,或者结构、章法上还有缺陷,这部分人就要多读帖,以意临的方法进行锤炼。这样才能逐步达到完善。
学书有巧也无巧,
临习古帖不可少。
学会贯通多探索,
勤奋领悟两都要。
学书三步曲:
第一步:学习技法,打下基础,坚持临摹,循序渐进。
第二步:博取众长,融合百家,探索求变,反复实践。
第三步:追求个性,完善自我,自成一家,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