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作品尺幅越大,价值越小?
大家可能也都发现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书法界开始出现了一种“贪大求长”的现象。作品尺幅越写越大,字越写越大,只要一下笔,动辄就是四尺、六尺、八尺整纸。即使如此,有的书法家仍然感觉不过瘾,还出现了丈二匹、丈八匹甚至更大的巨幅,以此博取新闻和观众的眼球。
但是,“巨大”不等于“伟大”,“巨制”也未必能成为“鸿篇”。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不在于尺幅大小,而在于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气息与人文内涵。
遥想过去,书法本是个性极强的书斋艺术,被读书人视为基本技能,业外“余事”,更多的是自娱自乐,或与朋友交流切磋。我们现在看到的古人经典的作品,都是小尺幅的手札、信札、扇面之类。尺幅虽小,却蕴含着深深的人文精神和书卷气息,所以能流传至今、价值连城。当然,其中也有物质条件的限制,但更多的是心态因素。古人和今人对于书法创作的态度不一样了。
所以,现在的作品尺幅越来越大,绝对不仅仅是物质条件改善了,我们可以轻易得到大尺幅的宣纸了,更多的还是心态、市场、入展等因素。
市场作用,“以尺论价”的买卖规则助推了大尺幅作品的高涨。一些书法家为迎合市场,唯“平方尺”马首是瞻,不在笔墨、内涵、格调上下功夫,而是专注于投市场之所好,为了捞实惠、博眼球,只管赚个盆满钵满而一味追风求大,于是搞出巨幅作品也不足奇了。这样一来,书法家赚到钱了,中介也赚到钱了,但书法的思想内涵与笔墨格调却是越来越空洞。
展赛作用,为参加各种大展大赛博取眼球也是一个重要诱因。过分追求一种所谓的“艺术张力”和“视觉冲击力”,一味强调“展览效果”。随着国家对公共文化设施投入力度的加大,许多美术场馆等展览场所的硬件设施越来越好,用“巍峨壮观”、“富丽堂皇”、“高大上”等字眼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为了引人注目,炫耀技巧,先声夺人,书法家们的作品便“削足适履”、“与时俱进”,于是一批批为展览而创作的巨幅作品便充斥着艺术创作领域,并一再刺激着观众的视觉神经,让观者目乱神迷。
其实,大尺幅带给人的所谓“震撼”,都只是一时的,唯有作品内涵才让人回味不尽。方寸之间气象万千,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小幅作品同样能够打动人心、流芳后世。而且有些题材只适合做小品,一味“求大”,人为“拔高”,不仅流于草率,大而无当,反而少味道,不耐品了。
书法人,还是应惜墨如金、惜纸如珍,这样才能把注意力放在单纯的形式之外,不断探求更广阔的精神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