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越万重山,我负明月天—《大唐三藏圣教序》

2017-11-14 11:17:08 来源: 点击:

 

         《心经》,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简称,源于唐代高僧玄奘从印度取经回来翻译的经文。

载道藏书《大唐三藏圣教序》(一)

         公元628年,即唐太宗贞观二年,玄奘克服种种艰难险阻远赴万里之遥的天竺(今印度)求取法门真经、访师参学,以为国内众多佛教流派溯本清源。公元643年,玄奘带着150粒佛骨舍利、7尊金银佛像和657部梵文佛经启程东归,并于公元645年历经十七年回到长安。回归故土的玄奘致力于译经弘法,总计译经75部1335卷,其中就包括《心经》。公元649年(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为肯定和传播玄奘的文化交流壮举,答应为玄奘翻译的经文题序,这就是千古名篇的《圣教序》(含答复玄奘文):

载道藏书《大唐三藏圣教序》(二)

          “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抆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当常现常之世,民仰德而知遵。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途;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旨归;曲学易遵,邪正于焉纷纠。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沿时而隆替。

          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截伪续真,开兹后学。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乘危远迈,杖策孤征。积雪晨飞,途闲失地;惊砂夕起,空外迷天。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百重寒暑,蹑霜雨而前踪。诚重劳轻,求深愿达;周游西宇,十有七年。穷历道邦,询求正教;双林八水,味道餐风;鹿苑鹫峰,瞻奇仰异。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探赜妙门,精穷奥业。一乘五律之道,驰骤于心田;八藏三箧之文,波涛于口海。

          爰自所历之国,总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夏,宣扬胜业。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湿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朗爱水之昏波,同臻彼岸。是知恶因业坠,善以缘升;升坠之端,惟人所托。譬夫桂生高岭,云露方得泫其花;莲出渌波,飞尘不能汙其叶,非莲性自洁而桂质本贞,良由所附者高,则微物不能累;所凭者净,则浊类不能沾。夫以卉木无知,犹资善而成善;况乎人伦有识,不缘庆而求庆。方冀兹经流施,将日月而无穷;斯福遐敷,与乾坤而永大。

          朕才谢珪璋,言惭博达。至于内典,尤所未闲。昨制序文,深为鄙拙。唯恐秽翰墨于金简,标瓦砾于珠林。忽得来书,谬承褒赞。循躬省虑,弥盖厚颜。善不足称,空劳致谢。

皇帝在春宫述三藏圣记。”

载道藏书《大唐三藏圣教序》(三)

           在这781字的《圣教序》里,我们能看到太宗对佛教的认识与溢美,看到他对玄奘及玄奘功绩的高度评价与推崇备至。他直指玄奘为“法门之领袖”,玄奘西行取经为“胜朝盛事”,而玄奘之功业“将日月而无穷,与乾坤而永大”,表明他对玄奘忠君爱国、坚韧纯粹、开拓中外文化交流的人品和不畏千辛万苦、横穿万重山川与戈壁沙漠的精神的感动与赞扬,用太宗《圣教序》里的话说,玄奘可谓“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

载道藏书《大唐三藏圣教序》(四)

           玄奘为了感谢太宗皇帝的褒奖和御笔圣题,特用汉字翻译了梵文《心经》,这是第一次有人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用汉文翻译呈现出来。在太宗和玄奘的双重支持下,《心经》“译布中夏”,并世代相传、累经传抄,实有“开兹后学”的千古功业,这才有了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汉文《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沙门玄奘奉诏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般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呵。般若多心经。”

载道藏书《大唐三藏圣教序》(五)

           晚年的太宗在心理上发生的重大变化让他对杖策孤征、潜心佛理的玄奘,及玄奘所信仰的奥妙佛法产生了由衷的好感,因为在通往权利鼎峰的路上,太宗已由风度翩翩、踌躇满志的壮年之时慢慢步入忧虑生老病死、孤家寡人的龙钟之态,而佛法正善于抚慰人心、安稳灵魂。由此而来的结果自然便是太宗对玄奘的信任和对佛教的支持,《心经》在这种条件下几乎以政令的形式被广泛誊写而迅速流通全国。

载道藏书《大唐三藏圣教序》(六)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擅长王羲之书法的弘福寺僧怀仁立志集王羲之字拼就《圣教序》全文,年逾50的太宗有感于怀仁之意,特许其临摹自己私藏的王羲之墨宝。咸享三年(公元672年),历时24年的集字工作宣告完成,较之最初的《圣教序》,此《集字圣教序》晚出19年而在内容上多了太宗李世民答敕、皇太子李治笺答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载道藏书《大唐三藏圣教序》(七)

          怀仁的《集字圣教序》虽是逐字集出,但怀仁在漫长的时间里广采王书之长,打磨临摹篆刻之功,虽集字而无割裂之迹,纵临摹而无造作之感,尽显王羲之书法的灵动秀美,被后世认为书法史上最负盛名的集字作品,一经问世即获得历代书家的极高推崇。直至今日,怀仁的《集字圣教序》也仍是书法爱好者不可多得的珍贵碑帖,是我们研习“二王”书法的最佳帮手。

取经图

一带一路图

          只可惜,虽然这部附在《集字圣教序》之末的集王《心经》是为感念挚爱王羲之书法的太宗而作,但完成时距太宗逝世已有23年之久。这是太宗和怀仁的遗憾,但站在当下位置的我们,逆着岁月长河,追寻当初那一行穿梭在西域流沙戈壁中的刚强足迹和苦费24年青灯常伴的坚毅身影,岂不对《圣教序》和《心经》背后的中外文化交流有感于心?尤其在当下“一带一路”战略之下,面对玄奘这位走出去、引进来的“先行者”,我们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要走的道路还要更长,要想的策略还会更远。

载道藏书《大唐三藏圣教序》(八)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