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大气象”纪念胡问遂诞辰100周年国际书法大展
11月5日,“正大气象”纪念胡问遂诞辰100周年国际书法大展、胡问遂师生书法作品展和胡问遂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中华艺术宫举行。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胡问遂十一帖》、“正大气象”国际书法大展作品集、师生书法作品集和书法文集同时首发。
系列活动回放了胡问遂先生坚忍不拔、传承创新的从艺经历,研究他的“宽博雄健、气象正大”的书法特征,探索他的“登高望远、豁然贯通”的书学方法,追寻他的“浩然正气、荡涤胸怀”的文化气格。
此系列活动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上海市文史研究馆、文汇报社等联合主办,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上海中国书法院、上海市政协书画院、上海中国画院、中华艺术宫协办,阳光城集团、上海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协会、新世界集团等承办。活动主要有三个内容:1.正大气象——纪念书法名家胡问遂先生诞辰100周年国际优秀书法大展;2.正大气象——纪念书法名家胡问遂先生诞辰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3.正大气象——纪念书法名家胡问遂先生诞辰100周年胡问遂师生书法精品展。
活动自今年春节发出征稿启事后,共收到海内外书法作品投稿2803件,投稿作者包括美国、日本、新加坡、瑞典、澳大利亚、法国、比利时、意大利、罗马尼亚、西班牙、加拿大及我国港澳台等地区。经过严格的评审,最终入展作品124幅,其中金奖作品6幅,银奖作品10幅,优秀奖作品29幅。论文涉及书学理论、技法、美学、教育等方面。书法文集包括胡先生论书丛稿、征集论文和文章、已发表的纪念文章等。拍摄了关于胡先生生平与书法艺术的电视纪录片,通过对现有资料的梳理和胡先生亲友学生、艺术家们的叙述,让胡先生的高尚品德和精湛艺术能再次感召后人。
胡问遂先生于1918年7月24日(农历六月十七日)生于绍兴覆盆桥,祖居与“三味书屋”仅一墙之隔。为此胡先生有方闲章“家邻三味书屋”。胡先生5岁入私塾,师从浙东名画家孙月川。受书馨墨香环境熏陶,开蒙临习柳公权《玄秘塔》。11岁入县立第二小学读书,课余习字,由浙东名书画家胡之光亲授,改习颜真卿《大字麻姑仙坛记》。胡先生多次写到:“全国解放后,我回到上海,为了学书,到处寻师访友。其间虽然也接触到一些当时的名家,但遇到之后,总有非为良师之叹。然而良遇不负苦心人,一直到34岁(1951年),终于遇到了名望卓著的大书法家沈尹默先生。”这“是我一生经历中的重大转折点。”胡先生对沈尹默先生的书法教学印象较深的有四个方面,一是“思虑通审”,遍习经典;二是“察之尚精”,品尝精髓;三是“遗貌取神”,拒绝诱进;四是“腕随心意”,终得其妙。胡先生说:“一次沈老在作书时,叫我把手凭在他的腕上,用触觉感应沈老运腕的动作,方始得其精髓。”1960年上海中国画院成立。11月胡先生调入上海中国画院,协助沈尹默先生筹建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1961年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成立。同年在沈尹默先生倡导下,胡先生受书刻会委派主持筹备在青年宫举办书法学习班事宜。11月书刻会与市青年宫联合创办了前所未有的大型书法学习班。青年宫书法班当时位于江西中路,每期3个月,前后3年,共办了七八期,学员达4000余人次,盛况空前。胡先生作为该项目负责人,参与拟订教学大纲,安排教务,担任主讲教师,讲授楷书。秉承师意,全力操持。1971年11月,韶山毛主席旧居纪念馆落成,馆前广场六面体“毛主席诗碑”中有一面,经毛主席同意重写,胡先生得以受此重任,以《始平公造像》笔意作径尺大字,书写《七律•到韶山》,以铜铸字,每字重数公斤,笔力沉厚端庄,气势雄伟。1972年11月14日《文汇报》发表郭绍虞先生文章《学一点书法》,邀胡先生发表行草作品鲁迅《七律•自嘲》,书法爱好者见报后,都喜形于色,奔走相告,犹如荒漠里获得了甘泉,严冬后吹来了春风,从此书法开始了复苏。
评价胡先生的书法的艺术特征可以有多个切入点,如豪宕凝神,心正气和,质韵清朗,然而,如从艺术本质上说,应该是宽博雄健、气象正大。胡先生十分重视“笔力沉雄,气势开张”。他认为,笔力,本源于人体,形成于锋颖,而达之于纸上。因此,要使自己的字笔力雄健,必须具备执笔、书写姿势、正确的运笔,以及关于笔力在纸上反映等等的正确知识。“援笔属纸,藏锋下笔”是胡先生常常强调的,这是他的书法创作的“笔力沉雄”“遒劲端严”的用笔基础。写横画要直下笔锋,又可以从上面下笔,也有从下面逆锋推向上的,更有筑锋下笔着纸右行的。胡先生在书法的创作中常常以“端严中正,以拙为巧”来显示“宽博雄健,气象正大”。胡先生注重正锋运笔、圆润稳健,逆笔推行、万毫齐力,短画劲健,长画涩意,有鳞勒之新奇,见运腕之神效,展书法之壮观,强气象之正大。
一位书法家,在世的时候以书品和人品誉满书坛,离别同道和学生以后,大家感到仍在身旁,风范依然,神韵长存,精气催人,这并不容易,但是胡先生做到了。一位书学教育家,在世的时候,曾牵动千万只习字之手,升华千万人的书法审美情趣,逝世以后,千万只习字之手和千万人的审美情趣依然不离笔墨纸砚,并和先生的书道墨论汇聚成绚丽的水墨轨迹、文化风景,这并不容易,可是胡先生做到了。一位文化人,在世的时候以饱满的文化热情打动了一座城市、一个书坛、寻常百姓、千家万户,离开大家以后,城市、书坛、寻常百姓家以各种文化方式把这种文化行为化为城市的文化记忆、生活的文化积淀和书坛的延续历史,这并不容易,然而胡先生也做到了。隆重纪念胡问遂先生诞辰100周年的各项活动的顺利进行,是最有力的的论证。
在中国当代书法史上,胡问遂先生以其锲而不舍的书法实践,筚路蓝缕的书学建树,卓尔不群的书艺成就,成为海派书法家群体中的代表性人物。“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胡问遂先生作为一位享誉海内外的书法名家,他为海派书法教育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胡问遂先生以一种真诚的艺术使命感来教书育人,设帐授徒。他不拘一格,因材施教,泽慧学子,使海派书法薪火相传。他为新时期海派书法的振兴与发展,培养了一个骨干群体和一支精英团队。当下活跃在书坛上的不少实力派书家,至今依然缅怀其“艺品师德”。
在海派书法家群体中,胡问遂先生是具有经典建构能力与谱系传承建树的。他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就书写出版了《大楷习字帖》《胡问遂行草字帖》《胡问遂临魏碑四种》《胡问遂书法集》等,其中《大楷习字帖》发行量逾百万册。这次合集出版的《胡问遂十一帖》就是他留给中国书坛可贵的艺术资源和笔墨记忆。书行大道,艺为公器。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书法实践中,胡问遂先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发展,为上海城市文化的构建提升,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本次活动是上海国际艺术节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往届上海国际艺术节活动中所没有的,突出了海派书法、海派书法大家的影响。
回归经典,向大家致敬!胡问遂先生以正大气象的楷书在书法界确立了地位,他的十一帖是海派书法的一座高峰,是继吴昌硕、沈尹默之后又一位书法大家;同时,胡问遂先生又以爱国敬业,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尊师爱徒,大气谦和的品质和风格赢得生前身后名,在当今弥足珍贵。
胡问遂(1918—1999),浙江绍兴人。生前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上海中国画院一级美术师、上海市第七届政协委员,1986年获“上海市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1995年荣获“上海文学艺术奖”。胡问遂先生是沈尹默先生的入室弟子,是沈尹默先生创办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的得力助手及传承人,是海派书法艺术的典型代表人物,也是新中国成立后至上世纪90年代近50年间,唯一进京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的海派书法大家。胡问遂先生擅正、行、草诸体,作品浑厚凝重,雄强骏快,尤其是楷书,一派“正大气象”,先生的人品和书品誉满书界,学生遍及海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