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年前罕见青铜器发现记
铸有九十八字长篇铭文的一件约两千九百年前青铜器遂公盨近日入藏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不久将正式对外展出。铭文记述了“大禹治水”与“为政以德”等内容,被学者誉为“金文之最”。它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关于大禹及德治的文献记录。
这件遂公盨是今年春天专家在海外文物市场上偶然发现的。当时器盖已失,只存器身,且大半为土锈所掩,显露出的部分铭文文辞古奥,难以释读,甚至给人以无头无尾之感。其内在价值不为人知,正辗转各处,待价而售。
虽然不识其“庐山真面目”,但对于盨上近百字铭文,专家预感到这其中可能蕴藏着“大文章”。在征得货主同意、未付款的情况下,该件青铜器被带回北京审鉴。
经过清理保护,著名青铜器学者和古文字学家李学勤、马承源、陈佩芬等先后对其进行周详的鉴定和研究。专家们认为,这是西周中期遂国的某一代国君遂公所铸。
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兼首席科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李学勤教授认为,遂国是中国古代传说中三皇五帝之一的舜的后人建立的国家。
铭文除记载大禹治水的经过,还以大段文字阐述德与德政,并教诲民众以德行事。李学勤认为,铭文的发现充分表明早在当时人们就在广泛传颂大禹的功绩,这从侧面证实了大禹及夏王朝的存在。
此前,对大禹在历史上是否出现过的争论一直未停,有外国学者甚至进而怀疑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可靠性。
遂公盨铭文中前后六处出现“德”,而且内涵颇为宽泛:要求民众既要注重修身养性,做人要“齐明中正”,还要孝顺父母、兄弟友善、婚姻和谐,注重对祖先和神灵的祭祀。君王及官吏要有德于民,顾念黎民百姓,唯此百姓才能“好其德”,天下才能长治久安。
李教授认为,这不仅是“周人尚德”的实证,还表明当时中国关于“德”的思想已相当丰富、系统,“德治”观念已经形成。中国德治思想的渊源——孔子的“为政以德”主张,其实只是对周人思想的总结与概括。
此外,器铭的文辞与体例与现存的《尚书》等古代文献十分接近,对探讨中国古书的渊源也有十分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