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书画博雅 日月盈昃 我们不曾离开
王阳明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王阳明曾经为他的弟弟王守文写过一篇文章《示弟立志说》,反复叮咛立志的重要性:
“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拥灌溉,劳苦无成矣。世之所以因循苟且,随俗习非,而卒归于污下者,凡以志之弗立也。”
这段话的大意是:求学问,首先在于立志。不去立志,就好像植树,不深埋其根,只是培土灌溉,徒然劳苦,终究无成。世上凡是庸碌无为,随波逐流而最终流于污下的人,都是不立志造成的。
王阳阳之所以能成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贤,和他从小就志向不凡是有关联的。
王阳明从小就不是一个甘心平庸的人,远大的志向和过人的意志,使他摆脱困境,坚忍不拔、百折不挠,最终达到了“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的人生境界!
王阳明十二岁那一年写了一首《蔽月山房》的诗,“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就显示出他不凡的眼光和志向。
也是十二岁那一年,王阳明问曾经考上状元的父亲:“读书有什么用?”父亲回答说:“读书可以做大官,像我中状元后做官,靠的就是读书。”
王阳明又问:“父亲中状元,子孙世世代代还是状元吗?”
父亲回答:“只有我这一世。你若想中状元,还是要去勤读书才成。”
王阳明笑着对父亲说:“只有一代,这状元没什么稀罕的。”
后来他向私塾的老师提出了一个很不寻常的问题:“什么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事?”
老师说:“读书考上科举最重要。”
王阳明直言不讳地反驳老师:“读书考上科举恐怕还不是最重要的事,或许读书学做圣贤才是。”
少年时期的王阳明就认为,学圣贤就是不以功名利禄为目的,而以成圣当伟人为目标。
当然,那时的王阳明对“读书做圣贤”还只是朦胧地向往,是他的良知的天然呈现,其后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才将这个“我心”变成天下之公器。
立志要像愚公移山一样,目标远大,虽然困难重重,却是一定能实现的,而且每天都能看到自己离目标近了一点。
所以对于个人来说,立志不应该是外在的目标,应该以自己的能力和道德不断超越和完善为目标。
这个目标永无止境,但是自己能看到自己每天的进步,就像王阳明以圣人为目标,“须怜绝学经千载,莫负男儿过一生!”
所以王阳明一生不管顺境逆境,都能泰然处之,“铿然鼓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他知道自己一定能胜利,因为自己一直在向心中的目标前进,不断地进步,最终成功也就水到渠成。
另一个名人胡雪岩,这人读书不多,但立志也“远大”,赚大钱,要做出一番事业留名千秋。
正因为有志向,不断地努力,最终实现了梦想,但是也因为这个志向太现实,实现后,他也停止了进步,迷失自己,甚至贪图享乐,娶了十几房姨太太,最终落得倾家荡产,晚景凄凉的下场。
王阳明草书《若耶溪送友诗稿》
明中后期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徐渭称赞王阳明书法说:“古人论右军(王羲之)以书掩其人,新建先生(王阳明)乃不然,以人掩其书。观其墨迹,非不翩翩然凤翥而龙蟠也,使其人少亚于书,则书已传矣。”
书法家朱长春评价其书艺时说:“公书法度,不尽师古,而遒迈冲逸,韵气超然重表,如宿世仙人生具灵气,故其韵高冥合,非假学也”。
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归庄赞誉说:“阳明先生一代儒宗,而亦工于书法如此,岂非艺即道耶?余学道不成而谬以能书名,既耻为一艺之士,其敢不勉。”
在《中国书法史论》中,陈云君评价说:“他书法学晋人,守古法中风韵悠长,儒人重书古使之然也,阳明力行。他初学《圣教序》,甚得右军之法,偶参时人笔意。因为本人为政府中官吏,所以习气难免,幸知时弊,其书重雅而摒俗”。
国际阳明学研究大师、日本九洲大学名誉教授冈田武彦称其书法“骨挺神骏,笔势飘逸,流畅清丽,有弘毅骏拔飘逸之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