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风度之魏楷晋韵

2017-06-07 11:41:08 来源: 点击:

        历史上有着长达六十余年三国鼎立的时代,由于治国方略的不同,各国的文化发展情况也多有不同。三国时代,仍然以魏国为文化发展的主流,东吴次之,蜀汉几乎无暇顾及文化建设,只是一直频于治蜀保国,就书法艺术来看,亦是如此。魏建立以后,由于曹氏父子对于书法的重视,甚至将其变为实行统治的一种手段,书法艺术得到空前的发展,出现了卫觊、钟繇等等众多著名书法家,对后世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汉隶遗韵到楷书初成

        说到曹魏用书法来达到某种政治利益的做法,并不是没有先例。先前,汉灵帝为了让知识分子脱离政治道路,就煽动书法成风,以此来转移政治注意力,但是同样是在书法领域的尝试,曹氏父子的做法却有所不同。一方面,曹操出身于宦官之家,他用书法来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转移文人名士对自己出身的轻视;另一方面,他借以书法为渠道遍交名士文人,笼络知识分子,以此来降低阻力,巩固自己的领袖地位。如此一来,虽然一直战事不断,但是书法艺术却得到了官僚、世族子弟以及知识分子竞相标榜的风尚。

  

        【汉隶《石门颂》】
 

        从书体上看,魏初的碑迹大多是汉隶的遗韵,直到吴之的《谷郎碑》出现了似楷似隶的迹象,而中国现存的最早的楷书作品是《吴衡阳郡太守葛福君碑》,在他们身上有着“由隶变楷”的证据。其后,中国书法的书体发生了转变,楷书、行书、草书并行,隶书走向衰落,篆书更是几乎无人问津。

        雄浑自然至闲适淡泊

        魏晋时期的书法家最值得一提的是钟、卫两家,钟繇堪称是楷书的鼻祖,在众多书法家中,也只有卫觊最能与其一争高下。卫觊善于文辞,对于书体的研究非常通透,篆书、隶书、草书各种字体都非常擅长。在曹魏以后的书家多是师承钟、卫两家,代代相传,以致逐渐形成两派。永嘉之乱之后,世家名门纷纷远离故土,有的居北方,有的流离江南,南北书风相异自是由魏开始。
 

  

        【魏楷《郑文公碑》】
 

         钟、卫两家由于各自研习的不同,对后世的影响也有不同。北方的书派多雄浑自然,以丰碑大字为主。到了南方,字体则变得灵秀淡然起来,多是纸素手札。北派中原古法,长于碑榜,似孤烟辽阔;南派江左风流,疏放妍妙,似亭台楼阁,中国书法艺术由于南北派的分流,艺术特色又向前迈了一大步。

        以韵致胜之晋韵风姿

        到了晋时,书法主要是以楷书、行书、草书为主,并且这三种字体在东晋时期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后人现今几乎都没能逾越,为后世的书法艺术提供了诸多范本。例如王羲之进一步完善了钟繇的楷书,与钟楷相较,一是古韵,二是新姿。在东晋,书法的学习是门阀士族、世家名门的必修课,他们多将书法世代相传,成为东晋时期的独特现象。
 

  

        【东晋 王珣《伯远帖》】
 

        相较于曹魏时期的书法,晋人的几乎不带任何政治色彩的,晋人书法以“韵”致胜,他们讲书法从一种传递思维的工具,上升为一种抒情写意的艺术,将自然之美与个人情感结合起来,翻开了中国书法史的崭新篇章。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