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草书结合之典范——米芾《临沂使君帖》
临沂使君帖(又称戎薛帖) 31.4×25.1厘米 米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默慈
现存米芾书迹,真、行、草、隶、篆诸多书体皆有涉及,然行书无疑代表其书法艺术成就。苏轼的“风樯阵马”、黄庭坚的“快剑斫阵”可谓的评。诚如苏、黄所言,米芾的行书纵横洒脱、跌宕多姿。
《临沂使君帖》为米芾写给临沂使君的信札。此帖前二行“芾顿首。戎帖一,薛帖五上纳,阴郁,为况”以行书写出,将要言之事交代清楚,古时书法的实用性当见一二。第三行“如何芾顿首”,第四行“临沂使君麾下”转为草书,连绵恣肆,沉着痛快。全篇可见,不同书体将信札分作两部分,信札格式又将同为草书的第三行与后一行予以区分,打破平均之势。此帖为米芾行书与草书完美结合之作,前两行墨色浓淡跌宕,字距紧结无所连带;后两行虽字字连绵,却有朗朗之感。
文中行书部分提按明显,为米芾标志性纵势行笔。第一行引首“芾”独立一字,起笔饱满乃文中墨色最浓处;“顿首戎”三字权且为一字组,字形稍大,气脉一致,“戎”字末尾“戈”画出锋凌厉;后两字及“薛”左半部分提按较轻,右下则行笔加重,如压纸镇石,顿挫有力。第二行前两字“帖五”为一字组,“上”字独立,字形向右收缩,有跳跃活泼之感;中间“纳阴郁”三字,字势呈S线形摆动,下笔如高空欲坠之石,字字险绝;后“为况”二字字形缩小独立,与开头“芾”字遥相呼应。
第三行连绵恣肆,行气左下,将前两行行书断开之处巧妙连环成一个整体,且中间字形收缩,两端扩张,又与第四行呈微弧形对应之势。其中,“如何”“顿首”四字历代碑帖中颇为常见,且已然成为代表性连属形式。“芾顿首”三字,更是成为一种个人符号。第四行与前一行虽同为连带,却变幻章法,“临沂使”三字连属处细若游丝,将断不断;“使”字撇捺两笔纵横开张,“君麾”二字明显右倾,此三字字形为全篇最大,然笔画舒朗,了无沉闷之感。“下”字断开连带,戛然而止,如珠落玉盘。
米芾行书面貌丰富,得益于其终身不断地探索。其用功精勤,自况“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片时废书也”。米芾于书法从唐人上溯魏晋,早年师法的唐人书家计有柳公权、沈传师、颜真卿、欧阳询、褚遂良等,中岁力追魏晋,并不遗余力搜罗“二王”等名家法帖以供学习,对王献之评价尤高,以为“子敬天资超逸,岂父可比”。现存《中秋帖》即为学界定为米芾临本。
米芾注重临摹名帖,并努力化解古人,其自诩“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可知其学书路程。如此篇《临沂使君帖》三四行连绵恣肆的草书,虽取法“小王”“一笔书”,却不落窠臼,成就自家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