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琏湖笔传统手工制作技艺

2016-01-11 09:57:55 来源:吴沐博客 点击:
作者:吴沐    
 
    毛笔的历史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最早的毛笔是在枝条上扎一束兽毛,到战国时期,演化成为将兔毛制成笔头,纳入劈开的竹杆中。到秦朝时的“秦笔”,才奠定了后来毛笔的基本形状。湖州市善琏镇的制笔历史,至今已有二千多年。因善琏属湖州管辖,所以其制作的毛笔称为“湖笔”。湖笔与徽墨、端砚、宣纸一起被称为“文房四宝”的珍品,是中国毛笔发展到最高水平的产物。
 
 
一,善琏的地理位置
 
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善琏,在浙江吴兴府城东南七十里,又名善练。以市有四桥,曰:福善、宝善、庆善、宜善,联络市廛,形如束练故名。”善琏是湖州七大古镇之一。
善琏镇地处杭嘉湖平原中心,距湖州市区约30公里。东傍桐乡及大运河畔的练市镇,西邻千金、石淙,南接德清新市镇,北靠双林。善琏镇辖15个行政村、区域面积55平方公里,总人口2.8万。集镇面积约1平方公里,人口2千余。镇区小桥流水,石砌河岸,尽显江南水乡风韵。
善琏镇的村民,历来以栽桑养蚕、种植水稻为主业。而镇区居民及周边一些村民,则祖祖辈辈从事湖笔制作这一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几乎是家家出笔工,人人会制笔。撰写于明孝宗弘治年间的《弘治湖州府志》记载:“湖州出笔,工遍海内,制笔者皆湖人,其地名善琏村……。”善琏因此素享“湖笔之都”之美称。
 
 
 
二,善琏湖笔的制作历史
 
善琏制笔业大约始于晋代。相传秦代大将蒙恬创毫于世,善琏人便以笔业为生。在这里,人们根据西晋崔豹所撰的《古今注》中,关于“蒙恬始造,即秦笔耳。以柘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披”的说法,以及《湖州府志》上记载的:“博物志云舜造笔,小博物志云蒙恬造笔,古非无笔,也但用兔毫,自恬而且制法较胜于故,至今善琏者必祀恬为笔祖耳。”等史料记载,历代尊奉蒙恬为笔祖,其湖笔制作工艺,也一直禀承恬之制法,且延续至今。为了纪念笔祖蒙恬,善琏笔工在镇上建造了“蒙公祠”,每年的农历九月十六,都要举行盛大的笔祖庙会,以祭拜恩祖,企盼笔业兴旺。
自秦至唐,安徽的宣州成为全国的毛笔主产地,所产毛笔也称为“宣笔”。南宋建朝后,宋、元在江淮之间四十多年的争战,使宣城逐渐凋敝,笔工走避江南,部分笔工徙居湖州。南宋政治、文化中心的南移,邻近的湖州善琏制笔业有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湖笔逐渐兴盛。
善琏湖笔精湛的工艺,离不开历代文人墨客的悉心指导。据清同治《湖州府志》载:“(善琏)一名善练……,居民制笔最精,盖自智永僧结庵连溪往来永欣寺,笔工即萃于此。”智永,名王法极,隋朝大书法家,为王羲之七代孙,其寓居善琏30年习字临书。唐何延之的《兰亭记》记载他:“常居永欣寺阁上临书,所退笔头置之于大竹簏,簏受一石余,而五簏皆满。”智永在善琏三十个春秋,写败笔头五大簏,埋于晓园,亲题“退笔冢”,圆寂时抱笔而终,一时传为佳话。相传,智永居永欣寺阁上临书期间,常与当地笔工切磋制笔技艺,使湖笔制作工艺,更加符合书画家们的需要。
到宋、元时期,文人书画技艺不断发展、变化的催动下,湖笔工艺不断改进、优化。到了元代,还出现了冯应科、陆文宝等为文人激赏的制笔名匠。据《湖州府志》记载:“制笔巧匠最多出归安善琏,村西传元时冯应科、陆文宝善制笔,其相专习而精之,故湖笔名于世。”湖州因此流传着“赵孟兆页的字,钱舜举的画,冯应科的笔”为“吴兴三绝”的说法。湖笔也因此名声鹊起,完全取代了宣笔的地位。
从元至清,善琏镇几乎家家制笔,制笔名匠辈出,工艺不断进步,湖笔量大质优。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善琏笔工经营的“王一品斋笔庄”,在湖州城内创办,成为我国最早的集湖笔生产和经营为一体的专业笔庄。随后,又逐步扩展到北京、上海、苏州等地。“戴月轩”、“李鼎和”等名店笔庄,相继问世。至此,善琏古老的湖笔制作工艺如日中天,蜚声海内外。
到民国初年,仅善琏镇从事笔业的已达300多家,笔工1000余人。镇上有皮毛行4家,笔杆行4家,还有一些采购、儲运商若干家,年产湖笔48万支。在这个时期,善琏湖笔的制作工艺,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精湛无双的地步。行内称善琏湖笔是尖、齐、圆、键,“四德”皆备,享有“吴兴毛颖之技甲天下”之赞语。
抗日战争时期,湖州沦陷。善琏百余家笔店为避战乱,举家迁居上海、苏州等地,大部分笔工因此失业,被迫改行,致使湖笔停产达3年2个月之久。 到解放前夕,善琏的制笔业还一片凋敝。
新中国成立后,笔工纷纷返乡,重操笔业。在政府的关心和扶持下,1951年,成立了善琏湖笔同业会,1956年办起了湖笔生产合作社,1959年又分别创办了善琏湖笔厂和含山湖笔厂。工厂的建立,有力地推动了湖笔产业的发展,使其品种不断增多,质量不断提高,市场不断扩大。“文革”给湖笔生产带来灾难,许多名牌产品以“复旧”之嫌而停止生产。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湖笔生产恢复生机,并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善琏湖笔厂、含山湖笔厂等生产厂家,成为传承湖笔传统工艺的主要企业。他们所生产的双羊牌、双喜牌湖笔,成为中国湖笔的名牌产品。
三,善琏湖笔的种类
湖笔的种类按笔毛材料分,主要有羊毫(山羊毛)、紫毫(山兔毛)、狼毫(黄鼠狼尾毛)、鸡毫(鸡毛)、兼毫(兼有两种以上的毛)笔等五大类。同时根据笔毛的软硬程度,总体上分为软毫笔(如羊毫、鸡毫),硬毫笔(如紫毫、狼毫),兼毫则兼具软、硬毫特点。
从笔锋即笔毛的长短来分,可以分为长锋笔、短锋笔,比长锋更长的称为“鹤脚”,主要用于草书书写。
从适宜所写字体的大小来分,一般可分大楷笔、中楷笔、小楷笔三种。书写更大型的字,还有楂笔、斗笔等。书写更小型的字,有须眉笔等。
 
四,善琏湖笔的制作工艺
 
湖笔制作的主要工序有笔料、水盆、结头、装套、镶嵌、蒲墩、择笔、刻字等十二道工序,每道工序又有若干道小工序,故大小工序达一百二十余道之多。
①笔料:主要是将原料毛按长短、粗细、色泽、有锋或无锋等不同特点,分成几十个品种,供制作不同种类、形制、品质的笔选用。
②水盆:又称水作工。笔工将浸在水盆中的笔毛理顺,带湿剔除不适合做笔的杂毛、绒毛、无锋之毛等,并整理成半成品的笔头。“水盆”是湖笔制作工艺中,最复杂、最关键的工序之一。
③结头:也叫扎毫,水盆做好的半成品笔头,送到这一道工序进行结扎。然后用溶化的松香滴于笔头根部,使笔毛不易脱落。
④蒲墩:精选笔管的工序。在逐根的挑选中,把干裂、虫蛀、皮色苍老、粗细不匀的笔管剔除,并按笔的各个品种规格要求,分类选出色泽、粗细、杆长一致的笔管。
⑤装套: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装笔头,将经精选的笔管进行挖孔,把结扎好的笔头安装其中。二是为装好的笔配制笔帽。
⑥镶嵌:属于对某个种类毛笔的笔管进行装饰的工序。此类笔一般用湘妃竹、凤眼竹以及象牙、红木、檀木等材料为笔的主杆,再用牛角(后起还用有机玻璃)进行镶嵌,使笔管造型更美观。其中分镶头(笔头端)和镶尾(笔尾端)两种。
⑦择笔:又称为修笔。是湖笔工艺中的关键技术环节。择笔是对前面工序形成的半成品毛笔,进行最后检验并修整的工序。笔工要将影响内在和外观质量的笔毛剔除,并将笔头整形,最终达到尖、齐、圆、健的品质要求。
⑧刻字:在笔管上刻上各种字体。比如笔的品名和生产厂家的名号等等。
除以上各道主要工序外,还要经过脱脂、揩色、贴商标、包装等几道辅助工序。
 
五,善琏湖笔工艺的独特性和精湛性
 
湖笔工艺的独特性和精湛性,总体上体现在对“三义”、“四德”的追求。
“三义”指精、纯、美。“精”指百余道工序的操作都一丝不苟;“纯”指选料严格细腻;“美”指笔头形、色及配合的笔管、刻书、装潢等高度完美统一。
“四德”为“尖、齐、圆、健”。所谓尖,是指笔锋尖如锥状不开叉,利于点撇钩捺;齐,是指笔毛垂直整齐,散开后顶端平齐无参差,使吸墨饱满,吐墨均匀;圆,是指笔头浑圆匀称,不凹不凸,使书写圆转如意;健,是指笔毛健挺,不脱不败,书写时收放自如,富有弹性,收笔后笔头恢复锥状如初,且毛笔经久耐用。“四德”之中,尤以“圆、健”最为难得。
湖笔工艺取材严谨,选料精细。 “笔之所贵在于毫”,对笔料毛的产地、采集季节及部位均有严格要求。山羊毛、山兔毛选自太湖流域地区。其中山羊毛采集地,最北面的要到江苏南通一带。狼毫笔所用的黄鼠狼尾毛,除本地外,还要到东北采集。笔管料除青梗竹管从本地安吉山区采集外,其他竹质笔管,则要去我国的中部和西部一带,采办湘妃竹类,因为这些湘妃竹有天然花纹,而且挺拔端直。山羊毛、山兔毛和竹笔管,均须在冬季采集,称为“三冬”。制笔时的选料也极为精细。如一支“七紫三羊”所用的紫毫,只能用野兔背脊上那一小撮弹力特佳的毛。每千只山兔仅有紫毫一两上下,故有“紫毫之价如金贵”之说。
湖笔对锋颖的讲究,最能体现湖笔工艺的独特风格,湖笔因此又称“湖颖”。颖是指笔头尖端一段透亮的部分,笔工们称为“黑子”。对黑子的要求是“肩架齐,黑子明”。“肩架齐”指笔头透亮部分的下端界线分明而平齐,意味着每一根笔毛的“黑子”部分要长短划一。锋颖缺损或过长、过短的毛都要在水盆和择笔的工序中除去。“黑子明”即是锋颖段越透明越好。这种笔蘸墨书写时,按下去笔毛散开而饱满、整齐,提起来笔锋收拢仍是尖锥形。以羊毫来说,每只山羊平均只出三两笔料毛,有锋颖的更只有六钱,可谓是“千万毛中选一毫”,湖笔也因此赢得了“毛颖之技甲天下”的美称。
湖笔工艺的每一道工序都讲究精细操作,对技艺要求非常高。举例如下:
水盆工序:羊毫水盆要经过抖、联、挑、合、圆等15道工序。兼毫水盆要经过浸、列、配、做、搅等22道工序。狼毫水盆要经过拔、中、索、做、起等13道工序。兔毫的选料是在兼毫水盆中进行,拣毫要一根一根挑选,按色泽、性质、软硬等不同,精分成紫毫、白毫、花毫等类别,即使在一枝笔头中混有一根杂毛也不允许。羊毫水盆既要剔除断毛、杂毛,又要将锋颖长短不一的毛理开,以达到“肩架齐,黑子明”。水盆工序中还有一个将毛脱脂的过程。一是用石灰水将笔毛根部脱脂,而笔毛锋尖的脱脂,则要用较长时日的“日晒夜露法”。此法不仅不会因剧变而损伤锋颖,相反,还会使毛色也更加白嫩。笔工俗称为“人越晒越黑,羊毛越晒越白”,这也是湖笔工艺的独到之处。
结头工序:结头要求笔头底部平整,线箍深浅适当。捆扎粘合牢固,防止脱毛和笔锋不齐。
装套工序:装套工的技术难点在于“车”,即在笔管中挖孔。孔的大小深浅正好适合所套之笔头。质量要求挫头平、脐口齐。湖笔有“毫毛不脱”的美誉,这两道工序是关键。
择笔工序:择笔一般要经过注面、挑削、择抹等工序。择抹是把笔头捻和成形的工序,行话叫“择三分,抹七分”。羊毫笔头要求的“光”和“白”,就是靠手抹的技巧来体现。因此,择笔工种的学徒首先要苦练基本功,待手势准确,方可练习实际操作。笔头的“圆”和“塌”,也全凭择笔工手感进行修整。
刻字工序:刻字也是功夫颇深的工种。各种笔划的刀法称为点、划(横)、挺(竖)、撇、捺、踢(挑)、勾。刻写时的笔顺并非按书写笔顺进行,而是一次性刻好各个字的相同笔划,再刻另一种笔划。因此,刻字工必须对字体笔划的结构和字的排列娴熟于心。所刻字体要求排列均匀,纵向如“一支香”,即字的整体垂直度不能超过一支香的偏差。字体镌刻要不拼刀、不偏刀、不漏刀,不脱体,划头平整。
总之,各道工序的技艺,都是非千日之功难以得其门径的,所谓“毫虽轻,功甚重”是对湖笔制作技艺的形象写照。
 
六,善琏湖笔的骄傲
 
精美绝伦的湖笔,以其独特的魅力,深受书画名家和政界人士的喜爱。一代文豪郭沫若先生,生前十分喜爱湖笔,曾写下“湖上生花笔,姑苏发一枝。”的赞美之词。启功、李苦禅、沙孟海等我国著名书画家,常用他们喜爱的湖笔,为善琏写下诗篇,留下墨宝,以表达他们对善琏湖笔的爱慕之情。
邓颖超等中央领导出访时,常用善琏湖笔作为国礼,馈赠国际友人。刘华清、李铁映等中央领导,曾先后来善琏参观视察,给善琏笔工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党和政府对湖笔业的关怀,使湖笔制作艺人的地位也不断提高。笔工杨卓民、李荣昌等制笔大师,曾先后进京,参加全国级的代表大会,受到了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从七十年代初到现在,善琏湖笔,曾多次荣获“浙江省优质产品”、国家轻工业部“优质产品”、“出口产品银质奖”、“中国十大名笔”等奖项。产品享受国家进出口免检的特殊待遇,远销日本、新加坡等东南亚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善琏湖笔经过几十代人的传承发展,已成为我国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中的一朵奇葩。在这个小镇上,子从父业、妻拜夫师、母带儿徒、四代同堂的“湖笔世家”十分普遍。如今,善琏镇从事湖笔作坊及个体经销户的有94家,从业人员达2000余人,年产湖笔4000万余支,湖笔已成为善琏镇的一大传统的手工艺产业。2005年,全国轻重工业联合会、文房四宝协会联合授予善琏为“中国湖笔之都”的称号。2006年,浙江省又命名善琏为“浙江民间艺术之乡”。同年,善琏湖笔制作技艺,还列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可以相信,善琏湖笔的传统制作技艺,在各级政府的关心爱护下,一定能得以健康的传承发展。
 
七,善琏湖笔的文化价值
 
1、湖笔工艺代表了中国毛笔制作的最高工艺水平,并且在自元代以来长达700多年的历史中,传统工艺在代代相传中始终保持着追求完美、精致而一丝不苛的品性。偏居江南一隅的小镇善琏,也始终保持着毛笔之都的声誉,这无异是一个奇迹。因此,湖笔工艺足以成为体现中华民族杰出创造力的典范之一,具有见证中华民族活的文化传统的独特价值。
2、湖笔工艺创造的中华名品湖笔,对中国书画的演变、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我国书写文明的基石之一。湖笔锋颖长、蓄墨多的特点,对于我国讲究气韵连贯的草书书法的变化和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历代不少书画大家的艺术成就,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优良的湖笔。史称:“赵子昂精于书法,其所用笔皆出自颖(陆颖,湖笔名匠)。”证明了赵孟頫那种体势紧密、潇洒俊逸的“赵体”,与其使用具有柔而不软、润而不腻特性的湖笔是分不开的。近代艺术大师吴昌硕,一生致力于石鼓文,均用羊毫湖笔书写,达到了“恣肆而沉穆”、“圆劲而平峻”的至高艺术境界。湖笔工艺体现了促进我国书画艺术进步、发展的重要价值。
3、湖笔工艺的传承过程形成了笔工社会独特的社会习俗。对“笔祖”蒙恬的崇拜习俗,业内的拜师收徒习俗,以及一系列与工艺传承相关的生产、礼仪、岁时习俗,对维护社会群体的认同感,保持当地社会的稳定、有序发展,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4、湖笔工艺演变发展的过程中,孕育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湖笔文化。湖笔文化是湖笔的制作工艺、产品与销售、与书画创作的关系、笔工社会习俗等物质和精神现象的总和。它丰富了湖州地域文化乃至江南文化的内涵,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湖笔工艺扎根于湖州,但对全国的毛笔制作技艺具有示范性、指导性,在国内及中外文化交流中发挥着特有的作用。湖笔工艺在数百年间先后流向杭州、上海、苏州、天津、北京等城市,孕育了如北京的戴月轩、贺连清、李玉田;上海杨振华、李鼎和、周虎城、茅春堂;苏州贝松泉等著名笔庄,促进了全国制笔业的进步、发展。
6、早在日本的幕府年代,湖笔就已传至日本,日本笔家还借鉴湖笔工艺改进了毛笔的制作技艺。明代郑和下西洋,把湖笔连同湖笔工艺传给了东南亚各国。至今,日本、新加坡、韩国还有人使用湖笔,并设有专门的湖笔笔庄。解放以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多次以湖笔作为国礼赠送外国领导人。历年来,外国友人和书法代表团纷纷来湖州考察湖笔工艺。湖笔工艺向世界弘扬了中华国粹,有力地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特别是凝聚了东南亚各国人民和全世界华侨们的心。
 
八,善琏湖笔的现状及保护措施
 
尽管湖笔拥有过辉煌的历史,但是,随着社会书写工具的不断创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式微,从根本上在消解着湖笔工艺内含的文化因子。传统工艺制作人才流失严重,许多技艺精深、颇有造诣的笔工,因年事已高,先后退出了生产岗位,有的已相继谢世;一些中青年技术人才因湖笔产业不景气,纷纷离厂弃笔,人才大量流失;因劳动强度大而收入低,青年人愿意从事湖笔业的人越来越少。使湖笔制作这一传统的民族工艺瑰宝,面临着后继乏人、濒临失传的困境。当地政府为了保护这一传统工艺,从硬件和软件方面,均做了大量的工作。
1、一次规划,分年实施。计划投资7000万元,恢复和建设善琏湖笔文化的硬件设施。截止2006年底,已建成“湖笔文化园”,“永欣寺”即将竣工,在建“湖笔一条街”。硬件设施的完善,有效地增强“湖笔之都”的文化氛围。
2、成立湖笔行业协会,规范行业操守。申报善琏湖笔证明商标,保护善琏湖笔的品牌,确保湖笔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3、2004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文房四宝协会联合命名善琏为“中国湖笔之都”。2006年善琏湖笔制作技艺,成功申报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年,善琏被命名为“浙江省民间艺术之乡”。
4、镇文化部门即将创办湖笔传统制作技艺传承馆,保护老一辈传承人,鼓励年轻人学艺,确保湖笔制作后继有人。
5、每年举办笔祖庙会和湖笔技艺操作比赛,鼓励笔工从事制笔业的信心。
可以相信,善琏湖笔的传统制作技艺,在各级政府的关心爱护下,一定能得以健康的传承发展。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