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弥胜境·彼岸莲华——藏传臻品唐卡艺术展”开幕

2019-07-12 11:01:43 来源:中国美术馆 点击:
        2019年7月5日,由北京市大兴区文化和旅游局、中国收藏家协会民族艺术品委员会、《炎黄春秋》杂志社主办的“须弥胜境·彼岸莲华——藏传臻品唐卡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本次展品是从泓文博雅艺术馆珍藏的百余幅唐卡中精选而出,旨在向公众展示唐卡的文化内涵和精湛技艺,以彰显“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意义,促进传统文化艺术交流,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让更多人感受到唐卡艺术魅力。


开幕式现场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副馆长张晴,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收藏家协会副会长、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参事叶星生,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总编室主任孙军,《炎黄春秋》杂志社社长张锋波,国家税务总局机关事务管理中心主任张敬辉,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院长、党委书记王长鱼,国家知识产权局原副司长刘玉琴,大兴区政协委员、泓文博雅艺术馆馆长潘海英等嘉宾出席开幕式。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致辞

        安远远代表吴为山馆长向出席开幕式的嘉宾和观众表示欢迎。她表示,中国美术馆作为国家级美术馆,发挥着弘扬美、传播美的作用,中国美术馆举办唐卡艺术展览,既是对藏族文化的展示,也是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献礼,并预祝展览圆满成功。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收藏家协会副会长、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参事叶星生致辞

        叶星生在致辞中介绍了唐卡的起源、产生、衍变及历史发展过程,梳理了唐卡各大教派的特点及不同艺术表现形式。他希望广大观众能带着思考欣赏本次展览,了解唐卡艺术背后的包容性和丰富性。


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院长、党委书记王长鱼致辞

        王长鱼在致辞中表示,唐卡不仅是藏传佛教文化的凝结,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相关机构所做的推广工作,一方面让更多青年僧人掌握唐卡绘画技艺,不断推陈出新;另一方面,通过文化交流,让更多华人看到祖国对藏传佛教文化和藏族文化艺术的保护成果。


泓文博雅艺术馆馆长潘海英致答谢辞

        潘海英代表承办方致答谢辞,她对中国美术馆和各方给予的大力支持及指导表示感谢,向参加本次展览的嘉宾表示欢迎。她介绍说,自2016年以来,泓文博雅艺术馆先后在西黄寺博物馆、香港沙田大会堂展出过馆藏唐卡、坛城艺术,这些展览活动因较好地展示了唐卡、坛城的丰富文化内涵,让藏传佛教艺术走近了观众,让观众感受它的魅力所在,受到了海内外观众的欢迎与好评。


嘉宾合影


        唐卡经历1300多年的发展与传承,已成为汇聚藏族宗教、历史、科技、医学、天文和艺术等各领域珍贵文化遗产的载体。2006年,唐卡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次展出的唐卡精选了涵盖古格、卫藏画风的老唐卡以及齐乌岗巴、勉塘、钦则、噶赤、新勉塘等画派的老唐卡。这些作品风格朴实古雅,内涵丰富,构图严谨,神态生动传神,线条沉稳细腻,色彩艳而不俗。

        展览呈现在中国美术馆2号展厅,将展至7月14日(周一闭馆)。










展厅现场



作品欣赏


三世佛203x79(厘米) 


大日如来49x84 (厘米) 


 大威德金刚45.5X63(厘米) 


觉卧释迦牟尼佛71X100(厘米) 


 财宝天王130x192(厘米) 


释迦牟尼佛177X185(厘米) 


千手千眼观音 52.5X78.5 (厘米) 


佛本生故事 69X96(厘米) 


佛本生故事 69X96(厘米) 


佛本生故事  69X96(厘米) 


 释迦牟尼佛 134x180(厘米) 


 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47x73(厘米) 


古格16佛 54x61(厘米) 


释迦牟尼佛传记 49x79(厘米) 


 长寿三尊46x60(厘米) 


阿弥陀佛极乐世界48x67(厘米) 
 
附:什么是唐卡?

        唐卡是藏语的译音,大意为卷轴画,是以西藏历史和佛学经典所述内容为基本绘画题材而成的独具藏民族特色的美术画。

        唐卡有许多种类。按质地可分为纸质唐卡、布质唐卡和丝质唐卡等。按制作工艺可分为、织锦唐卡、缎制唐卡、珍珠唐卡及金汁唐卡等。彩绘唐卡用矿物原料绘制;刺绣唐卡用各色丝线绣成;织锦唐卡则以缎纹为底,以各色丝线为纬,间错提花织造;缂丝唐卡是用通经断纬的方法,各种纬线仅于图案花纹需要处与经线交织,织出的效果很像雕镂的艺术品,富有立体感;堆绣唐卡用补花形式制作而成;缎制唐卡是将各色缎子剪贴、镶制而成。最珍贵的要数珍珠唐卡和金汁唐卡。珍珠唐卡是将珍珠串起来缝制在布上,组成造型优美的佛像;金汁唐卡分黑墨底色金汁勾绘(也称黑唐卡)、金汁底色朱砂勾绘(也称金唐卡)和朱砂底色金汁勾绘(也称红唐卡)三种。这些唐卡珠联壁合,金彩辉映,十分华丽。按尺寸分,唐卡大小类型繁多,其中最大的唐卡有40×32米之大,展示时需上百名僧人搬运;最小的唐卡仅为3×5厘米,可放置掌心中。常见的唐卡一般高一米左右、宽六七十厘米,寺院和个人悬挂供养或收藏的唐卡主要是这一种。

        唐卡内容丰富,数量数不胜数。就内容而言,有反映藏族历史和重大事件的唐卡,有人物传记和人物画像唐卡,有反映生活习俗的风俗画唐卡,有天文历算和藏医藏药唐卡,还有一些唐卡描绘的是自然现象和发现,有着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如《四部医典》中的几十副医药学唐卡就是我国医药学宝库中的魂宝。由于宗教活动是藏族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绝大部分唐卡反映的是宗教内容。唐卡把博大精深的佛教理论栩栩如生的展示于世,藏传佛教的广大信徒把她作为具有灵气和加持力的佛之真身在佛事中瞻仰并供养。因此,从社会名流到贫民百姓,从寺院到家庭,都供奉有数量不等的唐卡。

        唐卡制作工艺复杂。大多数唐卡是绘制在布面上的。画这种唐卡,首先要对画布进行加工。画师将白布绷在画架上,涂一层白粉胶汁为底色,凉干后,垫平整木版,边加湿边磨平,磨平一面及时凉干后再磨另一面,如此反复磨三四次方可。然后严格按照《佛教造像度量经》所述尺寸在画布上打格作画。绘画时先勾线,再分别着色。勾线方法主要有平勾、浊勾、衣勾、叶勾和云勾,着色有点着、明暗分着、湿着等多种技法,采用哪种方法,要视绘画对象而定。唐卡绘好后用布绢做衬,四周用彩色绸缎做出画框,上端装上木条,下端装上木轴,画面前另加一道黄绸遮幔,下端木轴两头用珍贵材料制作成顶珠套上,且请大德高僧诵经开光加持,如此,一副完整的唐卡才算完成。

        唐卡汇集了宗教文化的缘起,藏族人民历来视为珍宝。有许多传世之作是画师怀着虔诚之心,毕其一生财力与心血完成的,起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独特的艺术效果令人叹为观止,其价值不可估量。

        唐卡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她随着藏族绘画艺术的发展而日益完善。早在藏王松赞干布之前,藏族就已有了自己的绘画艺术。松赞干布统一全藏后,藏族文化与各民族文化有了广泛的交流和融合,在研究、吸取不同民族绘画艺术的基础上,藏族绘画艺人通过不懈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自己独特而完整的艺术体系,相继出现了免塘派、钦则派、噶赤派、等各种不同风格的画派和许多著名绘画艺术家,绘画技巧日趋成熟。在绘画的先导下,特别是在佛教传入西藏后,由于佛教宣传普及的需要,唐卡这种易于悬挂、便于瞻仰、具有极强表现力的艺术形式迅速兴起并发展。随着有关美术理论和佛像度量经等方面著作的出现,这种独具风格的民族艺术逐渐定型,形成了今天的特色和规模。何谓唐卡并没有确切的定义,不过一般是有其约定俗成的认定,可归纳如下︰

1.其题材表面上虽然琳琅满目,但是内涵一定和佛教教义有关。
2.平面艺术,以画为主流,少量是织、绣或贴布(其实织绣只是在绘画的基础上加工而已)。
3.画在棉、麻、丝、绢、皮、树叶等可以捲起并方便携带的材料上。
4.绘画原料以矿物料为主,植物、动物染料为辅。
5.以动物胶(牛皮胶或鹿皮胶)为固定剂,用毛笔画作。


        此外唐卡并没有尺寸上的限定,大的唐卡可以长数公丈,例如晒大佛用的布製唐卡;小的只有十公分左右,例如传法灌顶用的整套小卡(藏语札列),不过最普遍的还是40到100公分左右的作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