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永与王羲之用笔的异同之处

2019-05-29 15:54:38 来源:网络 点击:
        王羲之,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他与他的儿子被称为“二王”。其书法翰逸神飞,影响深远。


        智永,王羲之第七世子孙,初从萧子云学书法,后以先祖王羲之为宗,代表作《真书千字文》。


        智永《真书千字文》和王羲之的《兰亭序》中有许多相同字,我们通过这些相同字的比较来探寻千百年前这两位书法大家之间的异同之处。

        “和”字为左右结构,字体扁宽圆厚。主要的不同之处集中在第一笔和第二笔,第一笔横撇,自右向左行笔,《千字文》中是直接按笔下去,《兰亭序》中按笔之后提笔从上方向左出锋,一提一按的关系更强烈。第二笔横,《千字文》中顺势向右行笔,《兰亭序》中是向向下方顿笔,接着向右调锋。《兰亭序》中有行笔蓄势之意,而《千字文》用力柔滑。


        “岁”字,《千字文》和《兰亭序》中的这两个字形体相似,智永的走笔紧密,笔画集中,整体更为沉稳。王羲之走笔变化多端,笔画偏细,整体尽显飞逸潇洒之感。而最后的戈钩也是位置不尽相同。


        “年”字,起笔处的曲线在《千字文》中不出锋,《兰亭序》中出锋,起笔方向智永相对变化少。“年”字里的竖画王羲之走笔重两端较粗,而智永由细到粗收笔轻逸。


        “九”字,《千字文》中智永从右方行笔,起笔后的那一撇只走了一个小弧度的弧线,《兰亭序》中落笔的那一撇的弯曲度更大。


        “在”字,《千字文》中智永的前两个横起笔与收尾一致,最后一横稍带变化,整体圆厚舒缓。《兰亭序》中三个横起笔与收笔都不一样,三个横各藏韵致。《千字文》中的撇较为收敛,《兰亭序》中的撇更为夸张。《千字文》中的两个竖画提笔向下笔势一致,《兰亭序》中的两个竖画左边的收笔稳重,右边的笔势和畅,各有韵味。


        《千字文》中的“会”字,撇和捺上端偏细,下端顿笔圆实。《兰亭序》中“会”字,撇和捺相对更为细长,且捺的形体有起伏之势。中间的两个“田”字,转折处智永一笔带过,王羲之的转折处显方正。


        《千字文》中的“阴”字,右高下平,立耳旁起笔一致。《兰亭序》中的“阴”字左低右高,立耳旁中间转折处笔势变化明显。智永的长竖直接下按收笔于外侧,王羲之的长竖收笔于内侧。再看“阴”字中间的三个短横,智永下笔由细到粗,留白平均,王羲之的中间的两个短横距离近,上方留白大。右半部分最下方的长横,智永处理为笔势上挺,而王羲之笔势呈下凹势。


        智永的“亭”字和王羲之的“亭”字,第一个点就不同,智永直接落笔,王羲之先下落后再横。两个“亭”字的长横行笔方向不一样,智永横画是向上挺括,王羲之的横画是平滑向下。


        “也”字,智永的“也”字竖画起笔高落笔短,王羲之的“也”字,落笔长而偏下。智永的竖弯钩转折圆滑平缓,王羲之的竖弯钩转折弧度明显。


        智永的“故”字与王羲之的“知”字中的两个“口”折笔处相同都是方折用笔。

 

        《千字文》中的“内”“因”和《兰亭序》中的“自”,三个字的横折弯钩处笔法相同。


        智永的“堂”字宝盖头的横折处和王羲之的“怀”字的右半部分“四”的横折处笔势一致。


        《千字文》中智永的的一些转在《兰亭序》中并没有体现出来,如“星”,“南”,“用”,“面”的转折。


        王羲之在《兰亭序》中的一些捺,智永的千字文中没有体现,如“欣”、“不”、“大”


        智永的《千字文》和王羲之的《兰亭序》中区别在于两者的表达方式不同,而相同处是两者的笔画走势相同。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