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惇 | 《智永千字文》是过渡行书的练习曲
2019-12-23 09:31:08 来源:网络 点击:
我在想一个问题,古人讲楷书是行书的基础,楷书写好了,行书就没有什么问题了。什么楷如立、行如走,草如跑,为什么有些学生写得那样好的楷书,行书写不起来,我见过一些14岁写楷书相当好的,这个年龄是少年走向成熟的时候。其中不少在全国得了奖,但是我让他们写王羲之行书却写不起来!我非常诧异,这个问题有两点,我们要检点、反思。一是我们的教学有没有问题,一是我们教出来的学生是做什么用的,比如教南艺国画本科生,楷书教到这个程度,他会不会题款?他能不能在绘画当中有所为。就是这样,社会上写这样的楷书的付出了四到五年的时间,他有什么作为?如果他到了我们艺术院校,去读古代的作品,他能不能读懂?我们这里有艺术类的,也有搞史论的,也有音乐系、设计系的,我觉得要教会他看这个字是美的很要紧,这就跟选帖有关,选帖蛮要紧的。我们一直坚持一种方法,每教一种书体,都要把这种书体的背景、发展过程讲给学生听,有的老师不讲,只是停留在结构上,什么宝盖头要大一点啊、三点水如何写啊,是不是因为课时的局限、学生专业的层次低而放松,就不教他为什么美,怎么样读书法之美,而只教他写出美,有人看柳公权看惯了,看其他就不接受,审美观念有差异。
我在多年的教学摸索中,发现写智永是通向行书的一条路。在王羲之的继承者中,智永是极为出色的一位,他的书法作品精彩绝伦,弘博丽雅,足以成为后世书家的楷模。今天的学书者中对智永存有一些不正确的认识,以为他的《千字文》纯系继承二王衣钵,而少创造、少个性。但不知道在中国书法史上,许多著名的大书法家都是从《智永千字文》入手的。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以一种狭隘的创作眼光来看待《智永千字文》,打个比方,如同绘画起步,有素描、速写的训练。初学钢琴的必须弹一些看似旋律单调而却是前人总结出来的用以训练指法的练习曲,没有这些基础的训练,创作便成了无源之水。从这个角度出发,《智永千字文》之所以受到历代书家的喜爱,正因为它是学习正、草笔法最佳的入门练习范本,它完整、准确地保留了二王系统的传统技法,对初涉正、草的书法爱好者来说第一需要并不是创作,而正是这样一部基本技法训练的“练习曲”。
《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真书是现存南朝书法作品中,字数最多的楷书真迹,可以清楚地看到二王一脉的用笔方法。从字体上看,属于中楷,因此较之流传的王羲之《乐毅论》、《黄庭经》、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都便于初学者上手。它用笔一拓直下,点画之间笔意流贯呼应。它结构谨严,体势妍美,法度精熟,气息高雅。尤其重要的一个特征是,其用笔真、行相通,与中唐以后的颜柳楷书相比较,在点、钩、转折、挑踢处,在笔画的两端均无华饰成份,无明显的顿挫,用笔干净利落,笔路翻转清晰明了。因此,在熟悉《千字文》中的楷书后,再进入《兰亭序》、《圣教序》等王羲之一脉的行书学习,则往往事半功倍,有助于书法爱好者由楷书向行书学习的过渡,也是正确的由楷至行的入门途径。
智永楷书《千字文》,作为南朝真书的代表,在结字上略呈横势,具有锺繇、王羲之一脉相承的魏晋风格特征,学习它可旁窥南朝楷书如《刘岱墓志》,及受南部楷书浸染的北朝墓志中的优秀作品如《张黑女墓志》等,还可知悉南朝楷书与隋唐楷书的相互关系。想在楷书上继续努力的作者,也可看到初唐欧、虞、褚、陆等著名楷书大师的笔法、结字的由来。因此,智永《千字文》中的真书作为楷书的基本训练,作为向行书过渡的基础都有着积极意义。
在临写智永《千字文》时,首先应选择弹性好而较小的狼毫、兼毫或羊毫笔,但不宜长锋,其次应选择吸水性能适中的毛边纸、皮纸等,而不要选择吸水性能很强的宣纸,同时在临写时应基本接近原大,并注意原作的行款布置。我们在教学中之所以要求接近原大,以接近原作的方式去临写,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用笔上体察入微,掌握原作的精神实质,而避免在展大临习中失却笔意连贯的特征。
实践证明楷书的基本训练,有助于初学者的,不仅仅是搭好间架,而是在训练的一开始,便注意到传统笔法的重要性,并有助于他们通过一个阶段的训练较为迅速地掌握晋楷的笔法内涵,并能在下一步进行其他楷书及行书学习时,不至于迷途、混乱,失去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