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鼐赠邓石如行书联
在安徽博物院展厅里有一幅清代著名文学家姚鼐的行书联,从题款可知,此联为姚鼐写给其友人、清代安徽怀宁籍书法篆刻家邓石如的。此二人皆是各自领域的名人、大家,这样一幅书法作品不禁让我们驻足其前,仰目观赏。
姚鼐(1732年-1815年),字姬传,一字梦谷,书斋名曰“惜抱轩”,学者称其为惜抱先生。雍正九年十二月(1732年),姚鼐出生于安徽桐城,他是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最著名文学家之一,与同乡方苞、刘大櫆并称“桐城派三祖”。
关于“桐城派”一名的由来,正是出自于两位同僚对姚鼐说的一段赞誉:“昔有方(苞)侍郎,今有刘(大櫆)先生,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在文学理论方面,姚鼐在方苞“义法”说、刘大櫆“神气音节”说的基础上,提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发展完善了桐城派文论,是桐城派集大成者。
姚鼐除写得绝妙文章外,也练得一手好字,有人说因其“文名太盛,而掩盖了他的书名”。
实际上,在中国书法史上,姚鼐也是有相当地位的。杨仁恺先生所编写的《中国书画》一书中,就重点提及姚鼐,称:“长于古文,晚年书法臻妙,师王献之,格调疏逸,秀拙处近董其昌。”
在姚鼐所生活的清代乾嘉时期,正是中国书法界由“帖学”流行逐渐趋向“碑学”兴盛之际。当时仍然崇尚帖学的名家,北方有翁方纲、刘墉、铁保和成亲王永瑆,南方则推梁同书、王文治、钱澧和姚鼐,而新兴的碑学力量则首推邓石如。
一位是帖学名家,一位是碑学大师,两人虽崇尚的书法流派不同,但相互尊重,私交甚好。
另外,姚、邓二人在性格与志趣上也有很多共通之处。姚鼐早年倾心于功名,20岁中举人,33岁中进士,授庶吉士,分兵部主事,改刑部郎中,后入《四库全书》馆任纂修官。
不久,姚鼐厌倦了官场的尔虞我诈,乾隆三十九年(1774)秋,44岁的他借病辞去了所有官职,此后在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徽州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教书授徒,传道授业,倡导古文。
其文学主要成就正是在辞官后的四十余年中取得的,从中不难看出姚鼐的人生追求。
而邓石如更是终生不仕,正所谓“一身布衣、两袖清风”,其人生志趣正如其生前自篆的印章“胸有方心,身无媚骨”。
了解了姚鼐与邓石如有着相同的性格与人生经历,就不难理解这副对联的含意:“茅屋八九间,钓雨耕烟,须信富不如贫、贵不如贱。”“竹书千万字,灌花酿酒,盖知安自宜乐、闲自宜清。”不求富贵与显赫,只求内心充实,想必正是二人惺惺相惜的原因。
有必要一提的是,上联款:“石如老长兄属”,下联款:“桐城姚鼐书”。这里的“石如老长兄”,并不指邓石如比姚鼐大,而是古人无论年龄长幼,皆尊称对方为兄。
关于姚鼐书法作品的风格,现代著名书法评论家沙孟海先生在《近三百年的书学》中评价说:“姚鼐学书的程序,是借经于元朝倪瓒而上规晋唐的。”
姚鼐书法讲求神韵,他在《论书绝句》中说:“笔端神功有天随”,“古今习气除教尽,别有神龙戏绛霄。”清代著名书法评论家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将国朝(清朝)书法分为“神、妙、能、逸、佳”五品九级,并称:“神品一人,邓石如隶及篆书;妙品上一人,邓石如分及真书;妙品下二人,刘墉小真书、姚鼐行草书。”
由此可见,邓石如与姚鼐的书法各有其精妙,当位列清代书坛前三!(文/刘东 柳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