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六言行书联》轴欣赏:笔意开阔 丰润自然
晚清时期,有一批大臣深感闭关锁国的国策桎梏,导致国力孱弱备受列强凌辱,遂大力推动洋务运动,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兴教育,练新军,大力发展民族工业,欲以此振兴中华,巩固清王朝的统治,张之洞就是其中最著名的洋务派首领之一。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晚清名臣一样,张之洞既是纵横政坛的政治家,治国安邦,施展抱负;又满腹才华,具有扎实深厚的文学与书法功底,或联轴,或镜心,或扇面,真草隶篆,纵横恣肆,留下众多的翰墨书迹传于后世。后人在欣赏这些墨迹的同时,也可管窥到书者的一些内心世界。
张之洞(1833—1909),字孝达,一字乡潮,又作香涛,号壶公。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张之洞16岁中顺天府解元,27岁中进士及第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从此步入仕途,担任过山西巡抚、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军机大臣等要职,卒谥文襄。张之洞一生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在他的一首七绝中,曾以宋代李纲、虞允文、文天祥、陆秀夫等忠臣自比。身为顾命大臣,封疆大吏,长期的官场行走,并没有隐去他满腹的才华,作诗出联,挥毫泼墨,墨迹淋漓,流传后世。尤擅行草,常以古诗入联书之,或自娱自乐,或书赠袍泽,笔力遒劲,意境开阔。
图为张之洞书写的一副《六言行书联》轴,水墨纸本,纵135厘米,横34厘米。联曰:“竹外画沙迷鹤,花间引水泛鹅。”款识:“孝达张之洞。”钤印有朱文“壶公”“孝达”,白文“之洞”“南皮张之洞字孝达印”等。张之洞的书法宗法“宋四大家”之一的苏轼,兼纳米芾、董其昌等书家书风,章法端庄谨严,气势豪放雄浑而又具敦和气象。此书取法苏轼行书之韵,善用侧锋,结构清晰明了,结体敦厚宽博,用笔饱满,娴熟沉稳,提按转折自然和谐,过度之处富于张力。笔画圆润丰腴,浑厚秀雅,线条酣畅流利,肥瘦变化舒放自如,有黄庭坚评价苏轼书法“笔圆而韵胜”的意境,首尾气韵贯通,毫无滞塞之感。
所题联句取自明代江西金溪籍书法家、诗人危进的七律《谢许炼师惠图书》,原诗云:“茅山许史旧诸孙,还向仙台卧白云。竹外画沙迷鹤迹,花间引水泛鹅群。苍崖翠刻金书字,丹井银床玉篆文。科斗早收东观上,几人相倚播清芬。”诗句意境深邃,描绘出一幅修道之人隐居深山悠闲自得的生活场景,令人向往,清代书法家杨守敬就曾以“竹外画沙迷鹤迹,花间引水泛鹅群”二句书联。张之洞亦取诗中这两句,却于二句中各隐去最后的“迹”和“群”字,显示了其性情乖癖、言行多与常人迥异的一面,但又突出了联句的意境,显得更加紧凑,富有画面感。关于书法心得,张之洞曾对清流重臣张佩纶言之:“即于两字求之,结体求丰,用笔求润。”在这副书法上,笔墨运转自然,丰润自见风骨,体现了张之洞书体的常见风格。
项穆在《书法雅言》中提到“书法三要”:“第一要清整,清则点画不混杂,整则形体不偏斜;第二要温润,温则性情不骄怒,润则折挫不枯涩;第三要闲雅,闲则运用不矜持,雅则起伏不恣肆。”此联笔法沉稳,笔势飘洒灵动,笔画舒展,粗细有度;用墨干湿兼施,浓淡适宜,丰润雅致,与项穆“书法三要”之“清整、温润、闲雅”深相契合,加上颇有几分世外高隐意味的联句诗意,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张之洞一生持正的为官操守,以及才华横溢、清正高洁的“儒臣”风采。
作者:李笙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