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篆与小篆有何差异之处?
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周宣王时,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因其为籀所作,故世称“籀文”。“籀文”乃据古文而作,是在古文基础上整理出来的,故其与古文或同或异。今其文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之中。其中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和毛公鼎书法都很著名。
石鼓文
《毛公鼎》
邮票上篆书字为:“将不廷方亡不觐于文武耿光,唯天将,集厥命,亦唯先正劂辟”
周王为中兴周室,革除积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辅佐周王,以免遭丧国之祸,并赐给他大量物品,毛公为感谢周王,特铸鼎记其事。其书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结构匀称准确,线条遒劲稳健,布局妥帖,充满了理性色彩,显示出金文已发展到极其成熟的阶段。
何为小篆?
小篆又名秦篆,为秦朝丞相李斯所创。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华夏,其疆域广而国事多,文书日繁,甚感原有文字繁杂,不便应用;加之,原有秦、楚、齐、燕、赵、魏、韩七国,书不同文,写法各异,亦亟待统一。乃命臣工创新体文字。于是,丞相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就大篆省改、简化而成。小篆又名玉筋篆,取其具有笔致遒健之意而名之。
秦 泰山石刻
《泰山刻石》
上图邮票图为泰山刻石故宫博物院藏明拓本,释文:臣斯臣去疾御史夫臣昧死言,邮票上为其后面几个字“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
泰山刻石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书法严谨浑厚,平稳端宁;字形公正匀称,修长宛转;线条圆健似铁,愈圆愈方;结构左右对称,横平竖直,外拙内巧,疏密适宜。
《中国古代书法——篆书》特种邮票
小篆较之大篆,形体笔画均已省简,而字数日增,这是应时代的要求所致。从古文到大篆,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占有重要地位。
小篆按线条特点来进行比较,一般也有两类:
1、玉筋篆:笔划丰腴如玉筋的篆书,指“小篆”。筋,一作“著”,即筷子。“玉筋篆”的代表书家,有秦之李斯,唐之李阳冰。
秦 李斯 《峄山碑》
2、铁线篆:笔划纤细如线而刚劲如铁的小篆,如唐·李阳冰《谦卦碑》。“铁线”之名,一说取象于“铁线草”。其叶柄细长而黑,有光泽,似铁为之。
唐 李阳冰《三坟记》
按文字发展的演变,根据朝代来划分,有以下分类:
1、夏篆:传说中夏代的文字。一般以为周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始为篆字,此“夏篆”所言之“篆”,泛称也。从考古实物来看,尚未发现确切可靠的夏代文字;如有之,则必较甲骨文更原始一些。古人多有以金文大篆附会夏篆之说,凡此种种,皆依托之伪说。
夏朝文字
2、周篆:周代的篆书,指钟鼎文、石鼓文等大篆系统文字。因小篆又称'秦篆',故大篆对称'周篆'。
周朝 钟鼎文(金文)
3、秦篆:即“小篆”。唐·张怀瓘《书断》卷上“小篆”:“案,小篆者,秦始皇丞相李斯所作也。增损大篆,皆同籀文,谓之'小篆’,亦曰'秦篆’。”清·刘熙载《艺概》卷五《书概》:“秦篆简直,如《峄山》、《琅琊台》等碑是也?以李斯所书为代表。”
秦 《琅琊台》
4、汉篆:汉代的篆书。多为小篆,而体格近方,笔法近隶。一般在庄重的场合和金器上使用。
东汉 《袁安碑》
5、唐篆:唐代书家所写之篆书。有大、小篆多种,以李阳冰为代表。
唐 李阳冰《绪云城陛庙碑》
6、清篆:清代碑学之风大盛,取法秦汉,对篆书的书写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一改唐代以后篆书因为以楷入篆而衰微的局势和风气,邓石如、吴让之、杨沂孙、赵之谦等人皆是篆书高手。
清 邓石如 《白氏草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