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冷古意到烈焰生机:关山月赋予梅花新时代魂灵
“大地回春:关山月梅花专题展”现场
“大地回春:关山月梅花专题展”现场
除了人物画、山水画备受推崇之外,关山月画的“梅花”可谓“誉满天下”。梅花,一直是传统文人极为喜爱的创作主题之一,它有时“凌寒独自开”,有时与“兰、竹”搭档共构“三友”。无论如何,千年来的梅花创作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固定的样式,纵使历来的中国画家,在技法、构图、主题上有所突破或变革,但终究没有跳脱出本质的窠臼。
此次展出的陈树人《白梅图 》
40×32.5cm 创作年份不详 广州艺术博物馆藏
这并非是传统文人的功力不及,而是这种突破性的改变需要天时、地利、人和齐备。这样的时机可遇不可求。而关山月,就是站在了这样的历史节点上。新中国的建立、改革开放,这些历史性的大事件让整个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巨变。深处历史洪流中的关山月必然受到了某种心潮澎湃的冲击。
此次展出的徐悲鸿《暗香浮动图》
1943年,106×48.5cm,纸本设色,广州艺术博物院 藏
“中国古代其实对梅花是有定义的,它更多是抒发个人的情感、情绪,有孤傲、清高,不随波逐流的寓意在里头,所以传统画梅花的常常画得比较冷清、寂静,而且枝丫上的梅花不多,零星点点;但关老把山水画的技法融入进来,以其霸悍雄健的笔墨语言,一改古人梅花遗意,创造出奇崛峥嵘、勃勃生机的梅花形象,形成一种极为有力的视觉感受。”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湘波说。
报春图 1975年 83×69cm 纸本设色 关山月艺术基金会 藏
所以,在《报春图》、在《俏不争春》中,我们可以看到关山月笔下的梅花,它们完全没有了冷清的意味,他们一片片绚烂地绽放,如同血一般浓烈鲜艳,生机勃勃地拥抱着即将到来的春天。而在众多传统花鸟题材中,选择梅花这一形象寄托心绪,推陈出新,对关山月来说,并非偶然。
俏不争春 1973年 140×120 cm 纸本设色 中国美术馆藏
“树有根、水有源。我喜欢画梅,说起来,也是有其根源的,根源早就萌植于童年生活之中,包括传统观念的支配、客观环境的影响,还有就是纯朴的童稚之心在模仿行动的潜移默化中产生的兴趣在起作用。”关山月在《关于画梅》一文中回忆道。
关山月出生在一个没落的书香之家,作为小学教师的父亲不但喜爱种梅,还经常咏梅、画梅。在关山月童年时代,家中的小花园就有几棵父亲亲自培育的老白梅。耳濡目染,他也自动地成为了父亲育梅的助手,“每当看见自己手植的梅初次发花时,就有说不出的高兴,因为这是我劳动的成果。我曾为之培土浇水,入冬老是观察着有否长出花蕾,当一旦花开,内心的喜悦是不难理解的。”
1973年10月关山月在北京创作《俏不争春》
后来,关山月随父亲到织镇小学读书,学校附近有座古庙叫做普济堂,院前就有一林老梅。这数十棵老梅虽然没有家后园的古梅长得高,但“老”得很神奇,每到花开时候,关山月就跟随父亲和老师们去赏梅。他们边观赏梅花,边吟唱咏梅的诗句,也从此引起了关山月画梅的兴趣,或临摹、或写生,“就只恨自己没有本事把梅花的清香画出来”。
大地回春 1979年 95.7×176.9cm 纸本设色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爱梅的种子已经种在了心里,在后来的人生中,不论是在江浙、四川还是广东,关山月总爱去有梅的地方转一转,“梅愈老则愈奇、愈古则愈神;动如蛟龙出海,静如卧虎伏地,不论或俯或仰作前、后、左、右面面观,都使人觉得美妙神奇……梅的生命力是很强的,老病梅往往长出茁壮的新苗;甚或已枯朽的古梅也会再得生机而重新萌芽发花。”
1984年在广州风景区对梅花速写
在关山月眼中,梅花已不是一种美的、观赏的物象,它已超脱出本来的形体成为了一种精神上的象征,“画梅须同梅性情,写梅须具梅骨气”,它的不畏寒雪、老而出新、冷清高洁都是关山月倾慕、追随的品质。
飞雪迎春到 1962年 249×284cm 纸本设色 私人藏
但关山月又不愿“为画梅而画梅”,传统文人画中,画梅佳作不少,各家各派的风格极其丰富多彩。可以说,画梅在诗、书、画融为一体的中国文人画中,是最为普遍也成就最高的。那么,时至今日,“梅花”依然还该那么阐释吗?当时代的巨变已经打破过去的藩篱时,画梅是否也应焕发“新机”?关山月认为,画家的思想感情更应随新时代而有所变化,这其中有个“继往开来”的问题,亦即继承与发展的问题。今日的新文人画,到底要继承什么?既要发展,又向哪里发展?对于画家来说,这些答案都得通过艺术实践体现出来。
迎春图 1974年 210 . 5×371 cm 纸本设色 私人藏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关山月着重创作了一些以梅花为题材的作品,试图在中国文人画的“推陈出新”方面,特别在艺术形式上,尤其在诗情、画意、书味的融洽上多作些探索,以期中国文人画也能做到“雅俗共赏”;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艺术家们面对这样的巨变,自然有不一样的反思和探索。
冷月墨凝香 68×136cm 1987年关山月美术馆藏
“关山月先生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他的人物画已经名满天下了,从民国到抗战再到新中国成立,他创作的很多反映家国情怀的作品非常打动人心,比如他的西北写生,比如《山村跃进图》等作品,我认为都是划时代的,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美术史价值。但经过了特殊的历史时期,关老和同时代的很多画家都处于一个窘境,他们很难面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所以当恢复全国美展之后,他的一幅梅花作品《俏不争春》一举成名,让人们看到了花鸟画在那个特殊时代的作为,同时也让人们看到了,将毛泽东诗作和花鸟画结合的一种特别的方法,所他的这幅作品影响了很多人。”此次展览的学术主持陈履生对雅昌艺术网说。
梅花雪里见精神 1993年 53×137cm 纸本设色 私人藏
80年代以后,关山月所画的梅花进入了一种圆融化境,他变得更加挥洒自如,将个人笔墨气质和作为山水画家的视野,融入梅花的创作之中。他以迅雷奔骤的取势和狞厉恣肆的笔法,画出了一个饱经苍桑的中国艺术家胸中的郁勃之气。他乐于选择墨梅,但不再拘于朱砂为花、焦墨作干那种在视觉上两极反差强烈的形式;而更强调用笔、用墨的力度和层次,使其画梅在视觉和节奏感上出现了更为丰富的变化。
三友迎春图 1995年 140 cm×245 cm 纸本设色 关山月美术馆藏
“我认为今天的中国文人画不应只限于‘孤芳自赏’的‘自我表现’,我也不主张纯客观的自然主义描绘,但必须承认,只有对描绘的对象有了鲜明而正确的主见后才写得出个人风格来。我试图借梅抒情或借梅达意,使作品能对人们产生艺术的感染力量。梅花是客观的对象,而情意却是作者此时此地对梅产生的主观的思想感情,至于我,和别人所作,或处于彼时彼地,对梅的反应和表现都应该是不一样的,即使同是自己之所作,画出来也不可能老是一个口面。如果画梅的技法程式不变,那冷冰冰的千幅一律的口面,证明就不是自己有感而发的作品。”关山月在文中写道。
1999年1月2号关山月参观从化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梅花节并题写“流溪香雪”。
诚如李伟铭先生指出的那样,关山月画梅是源远流长的中国画梅谱系中的“新品种”,传统梅花之作固然没有关氏这样的鸿篇巨制,但关山月笔下的梅花却是对传统画梅艺术的一种新的诠释。所以,在此次展出的20幅关山月梅花精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关山月游刃有余的驾驭力,虽然题材都是梅花,但是每一幅画所表现的情绪、情感,都不一而同。
香港回归梅报春 1997年 137×89cm 纸本设色 关山月美术馆藏
“我们是属于粉碎四人帮以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关老给我们的影响可以说是深远的,因为我们从关老身上学到了他如何面对社会的变化,如何用旧的题材来解决当代的问题。我们从此次展出的20幅精品中可以看到,关老既不同于其他岭南派画家,也不同于同时代画家所画梅花的方法,他的梅花非常的茂密,非常的烈艳,像红棉那样,他的红色是那么的深沉,而且他那浓烈的风格又不同于岭南画派惯有的样式,所以他前无古人的画梅花的方法使我们看到了中国花鸟画在20世纪后期的另一条出路,也给予了很多人指引,让大家了解到20世纪中后期花鸟画发展还有一些突破的可能性。”陈履生说。
梅龙诗 189×48.2cm 纸本水墨 关山月美术馆藏
“题材愈老愈要创新;所作愈多,愈要创新。我希望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在突出个人风格和表现时代精神的前提下,今天的中国文人画会有一个崭新的面貌出现,这又何止厚望于画梅花。”对关山月来说,对梅花的偏爱固然执着,但对中国画革新的探索才是他毕生孜孜不倦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