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书画名家:汪采白

2018-07-23 14:20:28 来源: 点击:

汪采白(1887~1940年),名孔祁,字采白,一字采伯,号澹庵,别号洗桐居士,歙县西溪人。其出生于徽州的名门望族,徽州素有“十姓九汪”之称。祖父汪宗沂,字仲伊,光绪二年(1876年)拜翁同龢为师,光绪六年(1880年)进士,被曾国藩聘为忠义局编纂,后任李鸿章幕僚,主讲安庆敬敷书院、芜湖中江书院、徽州紫阳书院。黄宾虹、许承尧均出其门下。一生著述极丰,朴学、小学、音律、医学、兵法无所不精,有“江南大儒”之称。汪采白少承家学,拜叔父汪律本为师。汪律本,字鞠友,光绪举人,后接受西方教育,任教南京两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同盟会会员,擅诗词书画。汪采白五岁拜黄宾虹为师,习四书五经并丹青之法。二十一岁入两江师范学堂国画手工科,从叔父汪律本挚友李瑞清为师。李瑞清,江西临川人,字仲麟,号梅庵,晚号清道人,晚清著名书法家。毕业后,采白先生先后当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北京师范学校教授、南京中央大学国画系主任、安徽省立第二中学校长、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授。

日寇占领华北期间,采白曾作《风柳鸣蝉图》以抒心意,画作展出后被法国公使订购。一日本商人也愿出巨金,要采白先生再画一幅,被先生愤然拒绝,曰“我非机器也”。同窗好友陶行知称誉先生“行止有耻”。惜先生年仅五十四岁就英年早逝。

作为近现代新安画派的继承人,汪采白对渐江和查士标的绘画尤为喜爱,曾言“梅壑老人运笔苍劲,其简洁不让倪迂,令人百学不厌。”

黄山是新安画派画家热衷和表现的主要题材,汪采白亦无不同,20世纪30年代汪采白曾多次亲赴黄山写生,积攒了大量的绘画素材,并且作有大批黄山题材的作品。作为黄山大地哺育的画家,对于黄山的把握是常人所不及的,草木的灵气、迎客松的挺拔高昂的姿态和山泉的韵律在汪采白笔下得以准确、灵动地表现出来,而且汪采白能以青绿山水画黄山题材,亦尤为出色。其1936年所作一青绿山水条幅,曾获得巴黎画展一等奖。

同时,随着技术的日渐先进,汪采白对于黄山的表现已经不限于纸张,近代黄山之有摄影照片,迎客松得入镜头与世人见面,是从汪氏开始。汪采白不但在绘画上采用黄山题材入画,在摄影上亦是使黄山与大众见面,使世人得以见到胶片之下的更为真实的黄山景像。

汪采白是美术学校科班出身,在李瑞清的两江师范学堂即有正统的绘画练习,其先后当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北京师范学校教授、南京中央大学国画系主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授,可以说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前沿美术学校都有汪采白的存在,汪采白的美术教育思想播撒在中国各大美术院校,尤其是在20世纪30年代的南京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执教,作为国画组主任,有相对的权力,所以这时期的美术实践更能体现出他的美术思想和教育主张,在他的带领下,国画组引进西方绘画技法,素描、透视、人体解剖和构图等。

在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与以徐悲鸿、潘玉良为代表的一批留学归来的教师共事,给了他较多学习和接触西方美术思想的机会,在细心学习和潜心钻研之下,汪采白对西方绘画的各种技法也有了深入的认识和掌握,所以在他的作品中,画面的构图、色彩不再局限于中国古代艺术传统,而是在吸收西方写实主义的基础上的再发展,所以,汪采白作为新安画派近现代的继承者,所具有的面貌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的,他给新安画派注入的新鲜血液是中西方的精华之处。因此,汪采白的美术教育对于其绘画创作的促进作用亦是不可小觑的,同时能在师生传授的教学方式中传达他的“新安画派式的”的绘画理念,也是对新安画派的发展壮大起到重要作用的方式和途径。

作为常被美术史和评论家忽略的新安画派继承者,汪采白的光辉似乎被同时期的黄宾虹所遮盖,但是熠熠发光的具有显著黄山精神的作品却是不可能被埋没的,这种在尺幅之间赋予黄山以灵气和韵味的能力是许多画家所不能及的。汪采白倾其一生都奉献在中国的美术教育事业上,对于汪采白记载最多的亦是其终身奉献在美术教育事业上显著成就,他的美术思想在一次次的授课中被传播到全国各地,作为中国较早的美术院校培养出来的教师,给予中国美术发展的作用虽然没有显明的表现,但是正是由于这些早期的美术教育家的辛勤劳作才使得中国的美术事业大放光彩、百花齐放。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