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如果我生在中国,我不画画,要当书法家
毕加索在陶器工作室
书法的概念是什么?书写汉字的艺术。这在中国大家都能理解。
但是一走出国门,你仅仅说书法是一门书写汉字的艺术的话,西方人会说,这跟我有什么关系?所以在国际交流中,书法有了一种新的定义,或者说这才是书法真正的原生定义――书法是人类表现自己情感的一种线条艺术。
我们知道,毛笔天生具有的那种柔软性,以及它的制作工艺,都带有很高的艺术特征。它通过人手的灵巧运动,呈现出人的一种思想境界和美学追求。中国人通过这支毛笔,使中华文化的精髓得以展现,所谓“书如其人”就是这个意思。
就算在艺术圈是一个呼风唤雨斥诧风云的人物,在儿子克劳德面前也只有投降的份儿。
左边牵着羊,右边带着儿子,好一幅其乐融融纪实照。
华东师范大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书法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周斌,在《中国书法如何促进国际交流》讲座中说:我在中国和美国教授书法艺术,曾经在教学当中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我选择了两幅书法作品,一幅是颜真卿的楷书,一幅是王羲之的草书,然后把这两幅字做成一张ppt,在屏幕上放映出来。
我先让20个中国学生看,问他们喜欢哪一幅?然后打勾。中国学生喜欢颜真卿楷书的占多数,大概占80%以上。我问他们为什么选择颜真卿的楷书而不选择王羲之的草书呢?他们说因为自己看得懂,所以欣赏颜真卿的楷书。
我同样在美国的一所大学里做了这个实验,美国大学生的打勾情况跟中国学生有很大不同,他们大部分的人都选择了草书。我问他们为什么喜欢这个?他们说,看了这上面的图形以后非常感动,好像那些线条在跳舞,可以让心情放松。还有的人说,觉得这些线条很有创造力。
毕加索在教自己儿子与女儿画画。
张大千与毕加索
这个实验我前后做了20遍,也就是说有400个中国人和400个外国人参与了调查,结果得出的统计比例大致相仿。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中国学生看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的,而外国人看书法,他们更多是以情感和艺术作为出发点。
可以说,书法艺术在国际交流中具有天然的优势。我们可以举一个上世纪50年代的例子。1956年,已经60多岁的毕加索邀请张大千去巴黎。毕加索知道张大千是中国著名的画家,于是请他当场演示一下,张大千就用毛笔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写完以后,毕加索很感慨,他说,“我真不明白,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要到巴黎来学习艺术?”
当时毕加索已经是一个享誉世界的大画家,他对中国的书法艺术评价非常高,他说过,“假如生活在中国,我一定是个书法家,而不是画家”。
他为什么会讲这句话?他是在西方绘画的基础上,看到中国书法艺术的抽象美以后,他觉得真正的艺术核心还是在东方。
后来,毕加索专门送了一幅画给张大千,那是《西班牙牧神像》。张大千也很有意思,回赠给毕加索几支毛笔。他从自己的8支毛笔里选了2支给他,看得出是多么精挑细选。
可以说,毕加索为中国书法艺术的走出去,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作了很好的宣传。
他曾被中国画反常识的散点透视法
惊呆了!!!
国画有平视、俯视
以及仰视等多元角度的透视绘画
而这恰恰是毕加索希望找到的
与众不同绘画方式
他将这些反常元素运用到了
《阿维尼翁的少女》等作品中
The Young Ladies of Avignon,1907
此外
书法家常爱用笔的锋面转换成多角度书写
毕加索的画则在此基础上
开创了自己锋开八面的赶脚;
书法作品的不对称美平衡
在毕加索作品中
也能欣赏到那些不对称构图艺术
水壶和水杯 .1959
作品中出现中国汉字 “兑”
王羲之的晚年书法
从“古典主义”转向“超现实主义”
而《兰亭序》中
也有很多字表现出超现实韵味
打破了文字一贯的对称&平衡
这种“二维平面立体表现法”
你能在毕加索的不平衡/不对称先锋艺术
发现相通的艺术原理
且两者的表现力也很相似